北京科技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經濟學分會副理事長曲紹衛
實現《教育規劃綱要》規定的學生資助目標,是推進我國教育公平、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舉措。《教育規劃綱要》頒布5年來,主要取得了以下顯著成就。
一、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的“兩個體系”
1.建立和完善了我國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為了確保每一個孩子不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根據《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首先建立了學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階段資助制度,填補了這兩個學段的資助政策“空白”;進一步完善了義務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本專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階段的系列資助政策措施,使國家資助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實現了資助政策體系涵蓋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階段,實現了教育階段的全覆蓋;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也涵蓋公辦和民辦學校,實現了不同性質學校的全覆蓋。
2.建立了中央、省、市、縣和校五級學生“資助管理體系”。形成了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級學校的縱向管理機構,目前,中央和省級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基本適應工作需要,地市和縣區學生資助管理機構也基本建立,為順利開展學生資助工作,奠定了組織機構體系的有力保障。
我國學生資助的政策價值取向,資助組織機構建設的職能特征,充分彰顯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特色和優越性。
二、有效建構了“三個多元資助”模式
1.建立了學生資助資金“多元化來源”模式。以政府財政資金投入為主體,學校和社會為補充的資助經費來源格局,確保學生資助資金相對充足、發放及時到位,并保證我國學生資助經費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長。
2.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元化類型”資助模式。我國學生資助形式和路徑表現為:國家勵志獎學金——獎優和助困相結合、高校新生入學資助、綠色通道、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等,形成了普惠性資助、助困性資助、獎勵性資助和補償性資助有機結合的資助模式。
3.形成了涵蓋各級教育的“多元化群體”資助模式。從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大學教育(本科、碩士、博士)的不同學段的學生群體,根據他們的實際需求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資助形式。
三、加快推進了“兩增長”、“兩縮小”
首先,從全國學生資助成效來看,經費增長和學生資助人數總量增長是十分明顯的指標。
(1)全國學生資助經費總量保持持續增長。自2010年以來,全國累計資助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職教育、普通高中、高等教育等,年均總量增長率約為12.69%左右。
(2)全國學生資助總規模保持持續增長。自2010年至今,全國累計資助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職教育、普通高中、高等教育等各教育階段學生(幼兒)達4.1億人次(不包括義務教育免費教科書項目),年均資助學生人次增長率約為25.8%。
其次,從減小學生差異性方面分析,有兩個較為突出的特點:
(1)東部、西部和中部的資助差異性在縮小。《教育規劃綱要》頒布5年來,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學生資助的水平差異呈現減小趨勢。
(2)各類學校學生資助的差異性在縮小。主要體現在: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學生資助政策的“短板”得以補充,不同學段學生資助需求的個性化得到重視。
總之,從《教育規劃綱要》頒布5年來的整體情況分析,在全國各級教育都制定了學生資助政策,確保了每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受教育權利,區域性學生資助的差別和距離在降低,受助人生均費用標準在提高,教育公平性問題有較大改善;學生資助的總體滿意度、學生滿意度和學校滿意度等方面,均得到社會較為普遍的認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