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中,孩子坐在自行車后座給爺爺打傘
夜雨中,在南京馬道街一位老人騎著自行車載著一個孩子,孩子奮力地伸長胳膊,把手中的傘撐在老人頭頂。這是前天晚上,網上廣泛流傳的照片,讓看過的人都感到了一絲溫暖。“孩子,你撐起的傘也許擋不了風雨,卻足以融化這座城市里的每一個人。”照片的配文如是說,這也讓人們在連日冰冷的秋雨中感到陣陣暖意。
暖心
拍攝者偶然遇見
覺得很感動
照片發布后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許多人看了心里都暖暖的,稱贊這位小朋友懂事又孝順。有人想起了前不久為了給兒子撐傘,淋濕了自己的爸爸。“父愛讓人感動,而這個孩子的孝心,也十分動人。”
還有人回想起了小時候,說以前也經常這樣坐在爸爸、媽媽或者爺爺的自行車后座,“爸爸的背,爸爸騎車時被風吹起的襯衫,小手最愛拍平爸爸的衣服”都是童年的記憶。而像這樣靠在父母長輩的身后,或是躲進他們的雨衣里,都會覺得充滿了安全感。最樸素的感情才是最感動、溫暖人心的。
也有家長感嘆,如果長輩淋著雨,自己的孩子估計不會想到為大人撐傘,現在這樣有孝心的孩子太少了!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最早發布這組照片的是公眾微信號“南京親子幫”,隨后被“@南京發布”微博、微信轉發,引起了巨大反響。記者聯系上了照片的拍攝者耿蓮蓮女士。她告訴記者,照片是她12日晚上9點多拍到的。
“當時我從市第一醫院掛完水出來,到馬道街時遇到了他們,”耿女士說,最先發現這對祖孫倆的是來接她的丈夫,而她一開始并沒有意識到拍了什么,回看照片的時候才發覺,這一場景令人觸動。
耿女士說,她并不認識他們,也沒有和他們聊天,不清楚他們的身份信息,但是這個孩子小小的舉動讓她覺得十分溫暖。“人們往往感慨父母給孩子的關愛,卻忽視了孩子對長輩的孝心。”隨后,她把照片發到了朋友圈,之后被同事發到了微信公眾號中。
揭秘
他們是誰?夫子廟小學三年級學生胡雨原和爺爺
他們是誰呢?昨天下午,現代快報記者輾轉了解到,后座打傘的這個小朋友,是夫子廟小學三(6)班的胡雨原,今年8周歲,前面載她的是爺爺胡永堃老先生。
原來,昨天下午,夫子廟小學校長馮愛冬,在微信群里轉發了孩子撐傘的感人微信,三(6)班班主任葉績一眼認出了騎車的正是班上小朋友胡雨原的爺爺。葉績說,太熟悉胡爺爺了,因為每天都是胡爺爺來送胡雨原上學,真是風雨無阻。當時正好學校在開家長會,胡雨原的媽媽姜女士也在班上,葉老師給姜女士看了微信,姜女士才知道爺爺帶著孫女回家的情景被別人拍照了。
孩子有點沮喪:我撐得不好,爺爺身上還是濕了
為什么會給爺爺打傘呢?昨晚在托管班教室外,胡雨原小朋友告訴記者,當時天下著雨,爺爺沒有穿雨衣,只帶了傘和她的雨衣。爺爺又要騎車,不方便打傘,于是自己就主動提出給爺爺撐傘。
晚上那么冷,還下雨,手冷嗎、累嗎?小姑娘搓搓小手,說還好,左手累了就換右手,右手要是也累了就兩只手一起,因為很快就到家了,也不覺得很冷。不過自己還是太小了,手臂不夠長,就這么舉著,傘就太低了,擋住了爺爺的視線,要是努力往上伸,又太高了,雨還是淋到了爺爺。“爺爺袖子上和褲腿都濕了。”她顯得有點沮喪。
胡雨原還告訴記者,以前一家五口住在老門東,后來爺爺奶奶搬到了江寧。不過爺爺還是會每天晚上來接她放學,住在老門東的家里,第二天早上送她上學,之后再回江寧照顧奶奶。“奶奶身體不好,爺爺要照顧我們兩個,很辛苦。”胡雨原說,要是有一天爺爺老了走不動了,不能再騎車帶我了,我就扶著他慢慢走。
爺爺很自豪:小孫女是貼心懂事的小棉襖
昨天晚上7:30,爺爺胡永堃來到托管班,準備接胡雨原回江寧。老人家完全沒想到自己和孫女會被人拍了發到網上,更沒想到會這么火起來了。不過聽到網上很多人夸孫女懂事,他笑得瞇起了眼睛。
孩子的父母開了個小店,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三四點,沒時間照顧孩子,接送孩子的擔子就落到了老人肩上,不過他也樂在其中。在老人看來,自家的孫女當然也是貼心懂事的小棉襖。胡雨原的書包超級重,胡大爺心疼孫女,想幫孫女拿,不過常常被拒絕,“她說她自己拿得動。”坐上自行車后,胡雨原還會幫他拉平背后皺起來的衣服。這些小細節,他都看在眼里。而在家里,孩子也會主動幫忙掃地、洗碗,雖然做得不是很好,但是心意很足。
聲音
想讓孩子懂得感恩,家庭教育最重要
這組照片之所以被這么多人點贊轉發,是因為不少人覺得,這么小的孩子能做到這樣真不簡單,認為很多孩子不懂得感恩。而對于這一點,南京師范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飛說,感慨自家孩子不懂感恩的家長,先要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所犯的錯誤。
“父母在家中自己就要孝敬老人,也要告訴孩子好吃的給老人留一些,書包別讓老人背。那么到了下雨天,孩子也自然會做出給老人打傘的舉動。家庭教育應該注重孩子的養成教育。”
被這組圖感動的時候
我們到底在感動什么?
再尋常不過的街頭日常了,它憑什么就能“融化全南京城”?是不是太夸張了點。就像當時“美國街頭爸爸為孩子撐傘,一群人看了男默女淚”時,也不乏毒舌青年站出來吐嘈:這有什么!我們小時候不都是這樣嘛,大驚小怪的。
馬道街的普通一夜,尋常的放學一幕,每天都正常上演的場景,有什么值得“融化全南京”的呢?
大概就是那句:“我們小時候不都是這樣”吧。每一次感動,都能投射到自己的身上。也許你想到了自己小時候,曾在長輩的庇護下無憂無慮。也許你已為人父母,聯想到年幼的子女第一次關心你時那稚嫩而認真的表情。
這組圖片雖然司空見慣,但這個瞬間,擊中了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親情的傳承。
簡樸的自行車是最好的道具。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輛傳承親情的自行車。自打這些照片進入視線,我們看到的就不只是夜色風雨中的自行車:是我們小時候同樣坐過的二八大杠。
我們看到的也并不只是匆匆蹬車的爸爸:是小時候同樣覺得安全偉岸的爸爸騎車的背影;是爸爸蹬車前跟你說的那句“抓緊了啊”;是爸媽雨披下的小小世界。
我們看到的當然也不是后座上努力舉著傘的小姑娘:看到的是小小的自己費力撐著把斷了根鋼絲的折疊傘,攔不住雨水順著傘尖漏下,在爸爸的后背濕成一條線。
這些東西都是看到這張照片時一瞬間從腦子里冒出來的,不用細想,不用回憶。這股自己都沒發現的情緒匯在腦子里,冒到嘴邊,變成一句:“啊,我有點想家了。”
一張日常照片而已,哪來那么大能量讓我們感動?無非就是觸動了大家心頭最嫩的一塊肉——最有安全感的童年記憶。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