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啟夢成電】楊青慧:科研中的女性更美麗

          首頁 > 

          高教

           > 【啟夢成電】楊青慧:...

          【啟夢成電】楊青慧:科研中的女性更美麗(圖)

          杰出的中國女性摘取科學界的最高榮譽,這并非一枝獨秀。縱觀國內科學界,還有無數女性科研工作者奮力拼搏,碩果累累。女性在科研中更美麗,科研因女性更出色。楊青慧就是其中之一。

          【啟夢成電】楊青慧:科研中的女性更美麗1

          年輕,愛笑,有幾分女孩子特有的靦腆、也有著科研人的執著與從容,這就是楊青慧教授。34歲獲評教授,她是如何實現的?

          用她自己的話說,女生很適合做科研,每個階段總會有點成績,這點成就感讓自己覺得有價值,一點點就走到今天了,回頭看這十多年,自己也很驚訝。

          科研宅女:扎根成電 傾力事業

          我從不喜歡人多的地方,感覺待久了會消耗很多精力,需要花很長時間去恢復。楊青慧笑著說。她心思單純、喜靜不喜動,每次在人多的環境里,總是感覺自己的能量流失很快。但只要呆在實驗室,聞到設備熟悉的味道,沉下心去思考學術上的問題,就會很安心。

          十余年前,她從東北到西南,扎根成電,深深地愛上了這片熱土。她的生活一直都是簡單的兩點一線:早上7點到實驗室,晚上10點回家,午餐晚餐在校園里解決,周末一般只休息一天,節假日隨時待命。

          科研工作中有順境,也有逆境。在多年的工作中,有抓狂到狠狠哭一場的時候,有沮喪到覺得未來無望的時候,有很多焦慮失眠的夜晚,有反思有教訓有慚愧但楊青慧這樣勸慰自己有解的問題總會解決,無解的翻滾的情緒只能等它慢慢過去,熬過去。在她眼里,逆境只占工作的25%,大多數時間還是枯燥無味,默默與機器打交道。搞科研,最重要的是平常心。

          喜愛加堅持,造就了科研上的不凡業績。讓楊青慧印象最深的是,她和團隊在微波單晶方向上做出了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突破大尺寸微波/光通信晶體無鉛液相外延技術、Bi+Lu共摻雜材料設計和無鉛液相外延技術分別通過了2010年和2011年由都有為院士和董顯林教授任組長的專家組鑒定,受到美國及國內專家的好評。Bi+Lu共摻雜材料設計和無鉛液相外延技術課題獲得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目前,楊青慧已完成及承擔在研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防軍品配套、技術基礎及基礎科研項目共5項,預研項目3項。她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信息薄膜與LTCC集成器件骨干成員,參與民口重大973項目子課題太赫茲傳輸特性及磁光子晶體波導研究,參加2項中歐國際合作項目及1項111引智平臺項目等。

          可喜的是,楊青慧參與的課題于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8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這兩個重量級獎項給她莫大的鼓勵。她還獲得省部級獎勵共8項,在APL,JAP, IEEE, Mater. Lett.等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40余篇研究論文,申請中國專利20余項。2014年,楊青慧獲得了校學術新人獎。

          心靈榜樣:像恩師一樣,余震時仍堅持做項目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恩師們都給我帶來了巨大影響。楊青慧說。在讀碩博期間,她先后師從劉穎力教授、張懷武教授,再留校任教。兩位教授一直是她科研路上的領路人。

          張老師給他自己的評價是:智商中等,唯一的優點是勤快。他基本上沒有什么業余愛好,一門心思鉆研學術。和這樣的導師相處久了,潛移默化中,科研也就成了楊青慧生活的重要部分,早出晚歸,辛勤工作,她甘之如飴。

          楊青慧記得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前,她一直忙著低功耗鐵氧體磁芯及新型節能磁性元器件項目申報國家技術發明獎的工作。

          原定5月12日下午14:30,教授們一起探討答辯細節。不料14時28分,學院137會議室的拉閘窗突然發出劇烈聲響,緊接著地面開始搖晃,與會人員趕緊沖出房間。

          雖然面對百年難遇的大地震,申報國家獎的工作也只停滯了一天。由于組織方要求14日之前寄出材料,時間緊急,5月13日下午,楊青慧就在實驗室六樓處理答辯需要的光盤。當時余震不斷,頭頂的日光燈嘎吱作響,但她靜心工作。其實也沒有想太多,時間那么緊,張懷武老師都沒退,我也要堅持下去。導師的科研精神已然沉淀在她的思想中。

          后來,該項目如愿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楊青慧的貢獻是:基于研制的低功耗磁芯,原創性地實現了薄膜變壓器的設計與制備,提出采用傾斜繞制法來提高耦合效率的新思路,使薄膜變壓器效率達到90%。同時,她成功地研制出n層脈沖薄膜變壓器陣列,并設計和研制出薄膜電感器。

          由于工作需要,楊青慧經常和國外學者開展交流活動,烏克蘭卡拉特晶體研究所的一個小伙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2005年左右,小伙子的英語還比較差,但2009年再次交流時,楊青慧驚奇地發現,他的英語已經變得非常流利了。國外研究者的學習勁頭給楊青慧留下深刻印象。

          在與國外學者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中,楊青慧反躬自省,她認為自己工科出身,偏向于工藝,在基礎知識方面還需要提升。比如在從事薄膜研究的時候,想要生長超薄的薄膜,簡單的縮短生長時間,得到的成品性能就會很差。如果各種工藝方面的方法都嘗試過依舊沒能解決,楊青慧笑著說,這時就需要停下來,回頭看看晶體生長動力學方面的基礎知識,或許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美麗人生:科研、教學、育子都是美好和幸福

          科研與教學是互補的,科研能使我將一些更好的、更先進的技術在課堂上教授給同學們。楊青慧說,她現在的教學任務主要包括本科生的《微波技術》和研究生的《信息材料基礎》。

          雖然已授課十余年,但楊青慧每次上課還是會緊張。她考慮到《微波技術》涉及到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每次都舉一些實例,便于學生理解。她也在每次與學生的交流中,對知識有新的領悟,并將發現的好苗子帶來實驗室里學習。

          楊青慧確實很宅,她把大部分業余時間花在閱讀上,各種雜志、名著,什么都看。每天晚上,楊青慧一定要看看閑書再睡覺。有時出差在外,酒店里找不到書,她就翻翻酒店的黃頁才能睡得踏實。

          有了孩子后,楊青慧的業余時間全在娃娃身上。她像每一個普通自豪的母親一樣,在手機里翻出孩子的照片時,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科研工作者也一樣,總歸是離不開這些牽掛。談到孩子的未來,如果給他選一個專業,她希望是心理學或是天文學。楊青慧解釋道:解讀一個人不可琢磨的心理或是探索未知的、浩無邊界的宇宙,是多神秘、浪漫的一件事,就像我在科研的路途上探索一樣,處處是美妙、無處不驚喜。

          今年是十二五的結題年,楊青慧打算忙完這個階段就出國訪問交流。其實早在十年前就有機會出國了,只是當時項目太多,實在走不開。現在出去挺好的,即便世界是平的,但還是要走走,親眼去看看,親身感受一番不一樣的文化。

          十余年的科研生涯改變了這位年輕女老師,從一開始的如履薄冰、不知所措到沉心靜氣、舉重若輕。楊青慧繼續著自己喜愛的工作,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于人于己,都是幸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