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關于國人讀書現狀的一組材料表明:在全部圖書銷量中,教材和教輔竟然占比高達75.53%,實用閱讀成為人們目前閱讀的主要內容。且在閱讀傾向上,大多數人的閱讀與考試學習有關、與就業有關、與進一步深造有關。這樣的閱讀逐漸偏離化、畸形化,實在令人堪憂。
雖說,大凡為人處世,總是有著一定的目的性。但中國是一個在骨子里就崇尚濃濃書香的國家,這樣過于庸俗化、功利化的閱讀,則是完全背離了閱讀的實際主旨與意義心靈的自我凈化和陶冶,使國民閱讀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不過,為什么會出現功利化泛濫的窘境呢?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深思。有專業人士認為其原因在于社會的整體大背景,的確,在科技化籠罩的當今時代,高速發展固然可喜,卻使整個社會處于激烈的高壓競爭狀態。于是,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前程必須從小開始埋頭于考試學習,必須贏在起跑線上,必須讓自己時刻緊繃神經頭懸梁錐刺股,這是時代的產物,是社會焦慮的心態的一種表現。嚴峻的就業形勢壓的學生都喘不過氣來,很難讓學生安心于象牙塔中,從而丟掉讀書的黃金時期,丟掉本該有的閱讀習慣與修養,丟掉國人閱讀的真正價值所在,也實屬無奈。
時間那么少,讀書自然要讀實用的書,沒用的書不要讀,這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究竟何為有用的書?有用與無用的界限又是如何劃分的?可想而知,這是社會的辛酸與悲哀。那么,該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并正確閱讀,這需要學校熏陶、家庭教育以及社會輿論的共同努力。
學校應秉承教書育人的基本準則,真正將閱讀、學習的理念傳輸到每一個學子,通過舉辦各種活動激發學生內在的興趣,不要過多的約束或捆綁,給予更多的發揮空間。老師在擁有自身讀書素養的情況下,在學生選擇閱讀書目的時候發揮切合實際的作用,讓真正有用的閱讀造福于學生。至于家庭,家長一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發展。家長不應只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應該學會走進孩子的學習世界,做好輔助教導的工作。因擔心耽誤學習而反對孩子閱讀課外書這樣的想法過于狹隘和絕對,很對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最后究竟往哪發展關鍵也要看引導者的價值。做好引導者,多讀書提升內在修養,是每個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而社會,范圍廣,影響力自然也大,在信息化時代借助各類高科技積極傳播正確的閱讀價值觀,將聚焦點脫離所謂的緋聞軼事,合理發聲,營造讀書的良好風氣,對每一個個體的發展都格外有用。
人們都說,一個人的眼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可能有多大。如果我們拋卻了讀書身上的功利枷鎖,將讀書作為一種習慣,當讀書不是一種壓力而是一種享受的時候,那么讀書的興趣,不用呼之也一定自來。
輕裝前行,滿載知識和美德,去功利化的全民閱讀,將會讓讀書成為一場饕餮盛宴,涵養中國,將在全民閱讀中,徐徐拉開其神秘而又具有吸引力的面紗。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