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了下,到目前為止,我在知乎總共有308個回答,而提問為0。
不是我沒有疑問,也不是故意不提。相反,對這個世界,我有特別多好奇,每天會有各種不重樣的腦洞難填,然而比起回答問題,我覺得要「提出問題」真的可難多了...
好像知乎看起來比其他網站要「高端」一些,可縱觀它各個領域的問題,稱得上「好問題」的寥寥可數。大部分都是「蠢」問題,或者可能說是注定得不到「答案」的問題。
這些「蠢」問題五花八門,讓人哭笑不得。
"吃烤魚,男朋友把魚吃光了,只留給我菜吃,該不該分手?"
"**軟件的有多少用戶、留存如何?"
"身高170該怎么穿衣服?"
有「問題」的問題太多了,上面這三個例子,代表三種典型。
典型1:奇葩作死類
問題背景本身奇葩,感性主觀成分居多,私人事情在公眾平臺暴露,如果不是為了嘩眾取寵,這樣的問題從尊重當事人的角度,也不應該擺上社交網絡,讓一堆陌生人來指點。
當然,我更多相信,這種奇葩類問題,背后有一些運營勢力在驅動,而不是真正有人發出這樣的困惑。真有這樣的問題,生活中向身邊朋友就解決了,何煩得著手機打上幾百字po網上求助。
而且,真的要注意尊重他人隱私,哪怕這個人跟你十分親近。
典型2:不切實際的許愿求索類
一上來提一個特別宏大的背景,如何看待2015年經濟發展形式,如何評價某巨頭的財報對某一個小產品的影響。要不就是問涉及商業利益的東西,用腳想,這種商業核心機密、涉及融資估值甚至股價的東西,能隨隨便便分享到網上,供人免費知曉?
很多學生朋友,特別容易犯這樣的「天真」,"求大神指點","望高手分享"。這些人上面一類小白好點,至少知道什么樣的東西有價值,也知道不是輕易可得的,但提的問題依然是雙手合十、拜托許愿,好似提問對象是觀音菩薩,只要態度虔誠則必有回響一樣...
大神高人是知道這些東西,但說出來往往就是砸人飯碗的事。是你,你會說嗎?
典型3:問題模糊無法回答類
跟如何看待某一類事情一樣,不落實到點上的提問,知道答案的人,看到這樣的問題也無法回答。不管是在知乎、微博還是生活周邊朋友,向別人求助意見時,說清楚自己的疑惑困境在哪兒。
同一個身高,每個人的體重,風格喜好,經濟能力,出入場合都不一樣,不交代詳細背景,讓人如何回答。給一個上班族,推薦一堆戶外品牌;跟一個沒有收入的大學生,推薦一堆紀梵希,也不合適呀。
說了這么多有「問題」的問題,那什么才是正確的提問姿勢呢?
我認為的「好問題」,要有價值、有思考角度、有探討意義。
有價值,這個問題引申出的答案對某些人有用。
有思考,不要光拋出問題,首先自己要思考答案,把自己的思路理解擺出來,以觀點換觀點,以付出換付出。拋「磚」可不引玉。
有探討意義,已經有大量相關問題答案資料存在,或者已有明確不可否認的結論存在,如果不是,是啟發人們有新的思考,還是探索一個全新領域,抑或喚起被社會忽視的地方。當然「意義」的定義見仁見智,只要說的出來,有道理,那至少表明這個問題從萌芽之初就是有過思考的。
我也汗顏,自認為自己在公開平臺上提不出什么「好問題」,盡量在做構思每一篇公眾號文章主題前,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是不是好問題,是否值得拿出來探討一番。
提問本身就是一門學問,提出「蠢」問題則會暴露自己一些蠢貨的方面(我也常犯蠢,囧),故而可以的時候,我先觀摩學習別人的提問,有人提出我也有的困惑,拍手叫好,與之鼓勵。
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因此,在動手解決一些什么問題之前,不妨先學學怎么提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