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大都知道"低頭族"、"啃老族"這些新型詞匯,但對于"替課族"卻沒有過多的了解。據資料,從2010年9月就有此類新聞的報道并有替課團體的的出現,他們靠替人上課、考試,甚至就寢來賺取費用。隨著今年6月央視的報道,此群體才又進入人們的視野并受到廣泛的關注。人們不禁想追問,這種行為興起的原因,應該追究誰的責任?
學生個人學術不正
首先,有需求才有市場。替課的是學生,服務的對象也是學生,他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高校學生替課的消息一出,人們也紛紛指責替課人員是無術之柴,對此表示欲哭無淚。一時間,替課人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有甚者,冠之以"渣滓"之名。父母花心血錢不但要供他們學習,更要供他們的替課費。父母辛辛苦苦,他們卻以此來回報,實屬不孝,不才之子。課雖然能替,而知識不能替,時間不能替,青春更不能替。他們以此荒廢學業,糟蹋人生。不但丟了自己的臉,更讓學校、父母蒙羞。而對于從事替課的人員,雖說他們也是在用自己的勞動賺取費用,但著實是用錯了地方,因為有了他們替人上課,助長了逃課人員的囂張氣焰,才會使逃課變得更加理所應當和堂而皇之。
學校教育制度不足
不得不說,此類事件的興起,學校也脫不了干系。比如導師的問題。有的大學導師上了一年的課,但認識的也只是班級里比較活躍的幾個人,并且經常和他們互動,挫傷了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替課一族的出現。恰恰凸顯了高校教學不平衡的狀況。雖說大學要講究自主,但對于老師下了課就離開,不和學生互動的情況實屬不太理智。導師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占有很大影響。另外,除了導師,是不是學校課程安排的不合理?有時候一整天滿課,有時候一天只有一節課,課看似少卻讓人更加繁忙。學校不但要做好面子,大力發展科學,鼓勵學生在學術上的創新,更要注重里子,規范學生行為,完善教學制度與教學質量。
社會就業形勢嚴峻
如今社會,公司大多注重學習成績,以成績的高低決定一個人的去留。今年,河北科技的兩名同學,同時應聘石家莊一家制藥企業結果一個人歡歡喜喜的簽訂了就業合同,另一個人被拒之門外。問公司原因是第二個同學有一門課程掛科,并表示"你不好好學習,就是不敬業"。成績能代表一切嗎?它只能代表一個人在某個階段表現的好壞,用人公司以此來定奪一個人的品質,未免太過草率。但這就是如今社會的現實。從小就聽上輩人的耳提面命,成績好了,未來選擇的路就多,成績不好,所有的一切都是罪有應得。替課族,替考族也害怕求職時被因成績事件絕了后路,選擇讓人替課,替考恐怕也是無奈之舉吧。
值得慶幸的是,替課的事件并未遍及所有學校。至少在我們學校,大多數人都是在為自己的未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早上五六點稷下湖畔晨讀、晚上九點多還在自習室挑燈自習的學生就是最好的證明。每個人都希望成為有用之才,都希望有很明亮很廣闊的未來,雖然有的人選擇努力學習,而有的人用錯了途徑。
無論如何,替課族的大熱并不能只怪罪某個人或某個單位,某個部門。它恰恰顯示個人,社會及教育機構存在的某些不足。但至少它出現了,早預防,早防治。我們就可以以此為誡,完善自我,改革教育,反映社會。學生做到杜絕逃課,學校老師做到提升教學魅力,社會做到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替課族自然沒有了市場。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