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印發《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家長要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因材施教。要求切實消除學校減負、家長增負,不問興趣、盲目報班現象,不做“虎媽”“狼爸”。
我注意到,教育部的“指導意見”要求家長要“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律”,暗喻“虎媽”“狼爸”違反孩子成長規律。應該說,此判斷切中肯綮。孩子取得好成績,上一所名牌大學,只能算是學業成功,然而,它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成功的所有內涵嗎?學業成功也許有助于孩子謀個好職業,畢業后躋身社會上層,這對于孩子固然很重要,但與事業成功、人生幸福并沒有必然聯系。事實證明,情緒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情商”,對一個人的成功與幸福更為重要。“虎媽”“狼爸”所施的專制型教育,殺傷最大的,恰恰是對孩子一生來說最寶貴的情緒能力。如“狼爸”蕭百佑甚至認為“孩子在上大學之前,不需要朋友”,這對處于交朋結友最佳時期的孩子來說,是多么粗暴、野蠻的扼殺。幸福人生除了個體生存,還需要有良好人際關系、高度合作精神與正面社會評價等。孤獨長大的孩子,在群體意識、合作精神與利他主義上難免有缺陷,幸福感也不免受損。
當“虎媽”“狼爸”,似乎出自好心、愛心,可有沒想過孩子感受?數年前,網絡曾出現一個名叫“父母皆禍害”討論小組,在一份內部流傳、名為“父母最讓你不能忍受的行為”調查報告中,得票最多一項是“經常大罵羞辱孩子”。對于視打罵孩子為父母權利的家長來說,還有一個權利問題值得思考,孩子是你隨意處置的私人財產嗎?
“虎媽”“狼爸”流行,背后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傳統家教文化之外,還有數重:一是社會優質資源短缺、競爭激烈。孩子從娘胎就開始“起跑”,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啻于一副“緊箍咒”,父母們為了不讓孩子“吃虧”,只好使出十八般武藝。二是“只問結果不問過程”的庸俗成功學。不管你如何教孩子,只要孩子考上北大、清華,畢業后進一個好單位,你就是成功的。三是不正確的父母之愛。一些父母認為,只要對孩子好,不管手段什么,都是合理的、正當的,“虎媽”“狼爸”與溺愛型父母都是這樣。四是輕視家庭教育方法學習。有多少父母愿意學習、粗略掌握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父母是如何管教自己的,自己就如何教孩子,棍棒教育于是呈現代際遺傳。
復旦一位教授與該校“問題學生”接觸及反復談話后,指出“教育家長”才是中國教育最大問題。的確,教會廣大家長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優秀的家長,其意義不亞于為學校培養幾位名師。在這方面,不僅要有“指導意見”,還要有“實施綱要”,建章立制并動用多方資源,投入到家長教育中,逐步將家庭教育納入教育視野,杜絕“虎媽”“狼爸”再出現。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