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以貴州省最北部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大學生陳果為例,聚焦“貧二代”現象——“高失業率意味著大學4年的書本知識并未給他們帶來一份體面的工作,意味著‘貧二代’中本來最有希望依靠知識改變命運的這一部分人,他們的夢想還未出發,在現實面前就已折戟”。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3年應屆生就業調查報告》也顯示,農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成為就業最為困難群體,失業率高達30.5%。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貧二代” 現象?如何緩解貧窮的代際傳遞?本期刊發兩篇文章,以饗讀者。
畢業生城鄉差異呼吁教育重心轉移
農村學生的劣勢是長期形成的,短期內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改變,但教育機構完全可以采取措施彌補他們的短板。
近日,有媒體報道,農村家庭畢業生失業率高,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一些媒體還為此在“貧二代”、“官二代”、“富二代”之間進行比較。筆者認為,畢業生就業不是簡單的貧與富之間的比拼,而是成長環境和受教育條件的差異所導致的結果。在不可能改變個人出身的情況下,縮小畢業生就業的城鄉差距,還得在教育上做出改變,讓教育重心適當轉移。
畢業生就業的核心,關鍵在于人才的綜合能力。從當前人才招聘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公共管理服務部門,還是市場經濟中的企業招聘,對于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除了看畢業學校的招牌外,招聘招考的模式都體現出對應聘者基礎知識、專業水平、應對能力、交往交流等綜合素質的考量。許多在某一方面比較突出但綜合素質稍低者,很難被自己喜歡的單位錄用。以公務員考試和事業單位人員招聘為例,如果面試中的語言表達、應急思維、溝通交流乃至舉止儀態不佳,被翻盤的現象極為普遍。綜合表現能力成為畢業生初次進入社會的關鍵因素。
為什么城市家庭畢業生與農村家庭畢業生就業狀況有較大差距?這是因為兩者所接受的教育、日常接觸的環境、生活壓力下的心態等各方面都有著極大差異。這種差異最后逐步形成個人氣質、心理、信心等各方面的不同特點,并在進入社會后的競爭中體現出各自的優劣。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