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教書育人楷模劉西拉教授:要讓自己燃燒,還要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

          首頁 > 

          高教

           > 教書育人楷模劉西拉教...

          教書育人楷模劉西拉教授:要讓自己燃燒,還要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圖)

          教書育人楷模劉西拉教授:要讓自己燃燒,還要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1

          全英文授課中的劉西拉教授

          在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園里,劉西拉是一位明星教授:這或許是因為他雖然已經年過古稀,依然活躍在教學的一線,而且課程會被秒選;或許是因為他曾多年擔任清華大學和上海交大的雙聘教授,曾榮獲北京市教學名師和上海市教學名師的稱號,曾兩次被交大學生網上投票選為最受歡迎老師;或許是因為他曾十余年擔任全國政協常委,無論參政議政還是參教育議工程,都一直以敢言著稱但或許更重要的原因,是劉西拉一直以讓生命燃燒而不是冒煙為座右銘,并且不僅自己燃燒,還始終致力于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

          教師的最高榮譽:培養出優秀學生

          劉西拉從教幾十年,獲得過不少來自國內外的榮譽,但劉西拉對榮譽有自己的定義。劉西拉成長在一個教師家庭,他的父親是中國藥科大學的終身教授。父親的會客間里一直掛著趙樸初先生贈送的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家庭的熏陶讓劉西拉感悟到:教師這個職業是神圣的,講臺是神圣的,培養出能為自己民族的強盛奉獻終身的學生是一名教師的最高榮譽。

          聽過劉西拉講課的同學,常常的評價是有激情。殊不知,講臺上的激情源于來自心底的熱愛。為了餞行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的承諾,劉西拉甚至錯過了與父親見最后一面。

          那是2006年3月的一天,劉西拉父親病重,在南京鼓樓醫院的重癥監護室搶救。為了第二天給交大的學生上課,劉西拉當天晚上惜別危在旦夕的父親,趕回上海,打算上完課就立即回到父親身邊,陪伴父親走完生命最后的一程。第二天一早,劉西拉一如既往地站在閔行的講臺上給學生上課,給本科生上完兩節土木工程概論,又接著給研究生上兩節計算結構力學,就在上午第三小節課快結束時,劉西拉的手機開始不斷地振動,他預感到不好,破例在課間休息了十分鐘,一個人到樓道上看手機,看到一連串弟弟發來的短信:父親的血壓一直在下降,最后就病故在這課間休息的十分鐘里劉西拉心情十分悲痛,幾乎沒有力量再回到教室了,但最后,他還是回到了講臺上。劉西拉強忍著眼淚和悲痛,對學生講述了剛剛發生的事情,同學們都非常震驚。劉西拉說:我非常非常遺憾在他父親最后的時刻,沒能在他的身邊!但我的父親也是一名教師,我相信他會原諒我的,因為他知道,我在上課。他繼而動情地說:我父親的座右銘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讓我明白,講臺是一個多么神圣的地方!教師是一個多么神圣的職業!希望你們中間的有志青年也會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他停頓了一會兒,然后宣布:現在繼續上課

          那堂課,是劉西拉一生中難忘的一節課,也是同學們終身難忘的一堂課。

          是教學名師也是兼職思政

          近年來,同學們驚訝地發現,劉西拉教授經常出現在思想政治課的課堂上。劉西拉不是思政教師,但他認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養有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新一代是關系我國前途的一件大事,是大學教育最重要的內容。常有人說,現在的學生講物質的東西多了、講精神的內容少了。劉西拉長期接觸學生,覺得年輕一代是單純的,是有一腔熱血的。但他也一直在思考:為什么這股熱血沒有變成他們應有的非常好的精神狀態?帶著這樣的思考,劉西拉自覺自愿地在承擔專業教師職責的同時做起了思政教師。

          劉西拉講授的土木工程概論是學生很喜歡的課程。課程面對的是一批完全沒有土木工程概念的學生,但這門課對他們一輩子從事土木專業卻事關重大。在劉西拉的精心設計安排講授下,教學實踐效果非常讓人振奮:許多次講課都是以學生熱烈的掌聲結束;許多同學會在課時流下眼淚;許多學校,包括清華、同濟每年都邀請劉西拉去講授有關內容。

          假期的社會實踐,應該把學生們都帶到老區、邊區去,讓他們親眼目睹基層的實際情況,比課堂上講十遍愛國主義都管用。也正是深刻感受到教師的職責所在,劉西拉除了上好自己的專業課,還特別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認為專業課程的教學也應該同時是思想教育的載體,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全是思政老師的事,每個任課老師都應該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在當今開放的環境下,灌輸的思想教育方法要改進,一定要從時間、空間上盡量擴大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從各種活生生的經歷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他的話說就是加強思想教育的意識,尋找思想教育的載體,減少思想教育的痕跡。劉西拉身體力行,課堂內容包容萬象,所以劉西拉的學生們除了記得《工程概論》,還記得劉西拉在課堂上講過在美國維護個人尊嚴的故事、畢業時服從分配從北京到祖國西南工作的故事、在美國留學因為音樂而讓異域的人們更加了解中國的故事劉西拉希望看到的是:當學生畢業后,被問起他們在交大印象最深、獲益最大的課程時,會提到我們。

          正是由于有這樣的深情和感悟,在交大任教十幾年,劉西拉教授的土木工程概論一直是學生很喜歡的課程,現在這門課已經是上海市精品課程。

          如今,劉西拉早已過了退休的年齡,但是仍然無休止地忙碌在專業領域的科研和教學一線,除了參加各種國內國際學術會議,完成一個接一個的國家重點科研任務外,還帶出了一大批博士、碩士研究生,這些學生中很多已經成為一些知名的研究院、設計院和公司的總工。其中一名博士獲1988年全國青年優秀科技獎,27歲就被提拔為上海交大最年輕的副教授。2006年劉西拉被評為上海教學名師和上海交大學生最喜愛的老師,他和夫人還獲得了上海交大比翼雙飛模范佳侶的稱號。2013年,劉西拉獲得了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獎。

          2011年,以劉西拉命名的名師工作室成立,他向所有學生公開電話、郵箱和辦公室地址,并不定期為學生講座和座談,成為交大首批五名名師兼職思政的一員,他的愿望是,不僅自己能夠燃燒,還能點燃學生們的激情。

          工程師是創造一個從來沒有的世界

          因為專業是土木工程,劉西拉經常自嘲是又土又木的人。但若因此就以為他不喜歡自己的專業,那就大錯特錯了。劉西拉的職業自豪感相當強烈,盡管劉西拉和夫人音樂伉儷的美名不脛而走,以至于劉西拉不得不常常糾正:音樂不是我的專業,工程才是。

          工程師的責任太大了!劉西拉教授長期以來曾歷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外事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可靠度委員會主任委員,同時又兼任英國結構工程師學會(IStructE)副主席、國家教委科技委土、建、水學科組成員等職務,他對土木工程專業充滿了熱忱:一個科學家進行了100次實驗,前99次都失敗,最后一次成功了,那他是一個成功的科學家,但是對一個工程師來說,99個工程都成功了,最后一次失敗了,那他可能會進監獄。這就是工程師對錯誤的零容忍!

          劉西拉認為,現在有關大學教育的討論中,從一些重要的講話到一些優秀案例的介紹都集中在科學家身上,對工程師的關注度還遠遠不夠。劉西拉非常認同錢學森先生的老師馮卡門的一句話:科學家是在發現一個已經存在的世界,而工程師是創造一個從來沒有的世界。劉西拉認為工程師的工作是不能用對科學家的一套要求來硬套的。因為科學家的工作主要是受到自然規律的約束,而工程師的工作不僅受到自然規律的約束,還要受到社會規律的約束;科學家要強調原創,但是對工程師就不一定,工程可以是革新,可以是原有技術的集成,也可以是其它領域技術的移植,但是工程必須應用。在工程教育中不能僅僅強調創造能力,更重要的是適應能力和合作能力;如果后兩種能力不行,創造能力就等于零,甚至是負號。

          在工程技術領域中國已經具備了超越西方的條件。劉西拉認為,中國目前正在從事涉及到13億人口城鎮化的建設,這與信息技術帶來的新一輪工業革命等同,是整個21世紀地球上最重要的兩件事之一。劉西拉強調,國家要建立自己獨立的工業體系不可能離開傳統領域的建設,應該把高科技的發展和建立強大的工業體系這個載體結合起來,讓中國的高科技和傳統領域都能達到國際領先的地位。

          復雜的工程表達一定是丟失了什么東西。劉西拉現在依然代表中國擔任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執行委員和國家代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工程組織聯合會(FEIAP)執行委員,同時也是國家一級結構工程師和英國皇家特許結構工程師,他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有400余篇,著作5部,還應邀去美國、德國、意大利、日俄、港臺等二十余個大學進行講學和交流活動,引起了中外土木工程界同行越來越多的重視。面對造型日益奇特復雜的建筑工程,劉西拉并不認同。他認為,這和建立一個新的工程理論一樣,把一個復雜的問題簡明的表達是高水平,反之是低水平,過于復雜的理論表達在工程界等于自殺。劉西拉一直銘記著自己的老師曾經說過的話簡明是工程的藝術,所以他認為:工程領域的重要科研成果表達應該是簡明的。當然,簡明并不是簡單,還需要深刻的思維這句話,也已經成為他的學生們口口相傳的劉西拉名言中的經典一句。校園里流傳的劉西拉名言不勝枚舉,但劉西拉也有自己的座右銘:讓生命燃燒,而不是冒煙。這句話來自他少年時代讀過的蘇聯小說《古麗雅的道路》,一直陪伴和鼓舞著他。劉西拉覺得:燃燒是一輩子都應該做到的,但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自己燃燒,還應該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

          攻堅克難,始終奮斗在工程一線

          一直以來,劉西拉教授始終秉承基礎研究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理念,他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研項目(工程建設中的智能輔助決策系統的應用研究),曾任國家科委國家攀登任務重大土木與水利工程安全性與耐久性的基礎研究首席科學家,原創性地開展基礎研究,取得系列基礎研究成果,并致力于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工程實際建設,解決工程技術瓶頸、難點難題,多次榮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978年,鋼筋混凝土離心管結構獲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獲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結構科研獎(授予美國土木工程界有突出貢獻者),榮獲此獎第一位中國學者;1988年,獲全國優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稱號;1990年,廠房破損評估專家系統方法的研究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1年,國家教委、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回國留學人員;1995-2001年,以第一獲獎者榮獲國家教委、國家經貿委科技進步獎4項。

          除此以外,劉西拉教授多年來堅持奮斗在工程建設一線,主持負責重大行業報告的起草、制定工作;對接國家發展和社會建設需求,曾主持大三線負責工程設計、質量診斷和搶險加固工作、香港青馬大橋的靜動力實測、昆明世博園藝術中心廣場加建工程等多項項目,在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并多次榮獲各級獎勵。1995-1997年,被英國Flint Neill公司聘為該橋監測系統技術顧問; 2006年,英國結構工程師學會授予結構成就獎和環境協調特別獎;1991年,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結構工程學科發展戰略的起草; 1999年,負責工程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報告起草; 2004年,任中國科協2020年的中國工程技術發展研究主報告的第一起草人,并獲中國科協榮譽證書;2006年,被中國土木工程學會聘為撰寫《2006~2007年土木工程學科發展報告》、《2008~2009年土木工程學科發展報告》的首席科學家。

          專心學術,在世界舞臺發出中國聲音

          劉西拉教授活躍于國際學術交流舞臺,應邀在世界上25個著名大學講學,多次代表中國在世界大會做特邀報告。他專心學術,為中國土木工程學科在世界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貢獻智慧,培養人才。2013年,為表彰對工程教育作出杰出貢獻的學者、支持對世界工程教育發展的持續關注,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授予劉西拉教授2013年卓越工程教育獎章(Medal for Excellence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5年,劉西拉教授參加了在臺北舉行的亞洲與太平洋地區工程學會聯合會(FEIAP)第三屆學術會議和第23次全體會議,會上劉西拉做了題為填補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溝壑和防止恐怖襲擊的結構魯棒性設計的兩個學術報告,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歡迎。亞洲與太平洋地區工程學會聯合會(FEIAP)是亞太地區重要的工程組織,在第23次全體會議上,劉西拉被推選為亞洲與太平洋地區工程學會聯合會(FEIAP)副主席,這是中國學者首次在亞洲與太平洋地區工程學會聯合會中任要職。

          劉西拉說,我們都期盼著中國多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似乎這是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其實,諾貝爾獎金在科技界是頒發給除數學外的基礎科學,并不包括工程技術領域。在我們渴望基礎科學的重大突破時應該認識到:在工程技術領域,中國已經具備了超越西方的條件,在追求高新科技的同時,中國傳統的工程技術領域需要有人來堅守、傳承,只有這樣,中國在土木工程學科以及工程技術領域才能達到國際領先地位,才能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

          改革開放后第一對留美回國的博士夫婦

          劉西拉教授和他的愛人陳陳教授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公派留美、并取得博士學位后第一對回國的夫妻。

          1981年,劉西拉以美方資助的中國公派研究生的身份,來到美國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此前他的愛人陳陳已經以西南地區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一機部的公費出國,1980年來到普渡大學電機系做訪問學者。普渡大學的土木工程系在美國也很有名氣,那時到普渡大學的大陸留學生本來就不多,是公派的更少。有些臺灣同學甚至不解,為什么共產黨會允許你們兩個同時出來,他們不怕你們跑了嗎?劉西拉夫婦申請去研究生公寓,管理辦公室的人員也很奇怪,因為是第一次把公寓租給中國大陸來的夫婦。普渡大學是當時最早成立中國留學生聯誼會的大學,陳陳是第一屆的副主席,劉西拉是第二屆的主席。他們兩個參加的各種社會活動比較多,加上可以演奏小提琴和鋼琴,交友的范圍就更加廣泛。從各種紀念會到聯歡會,從養老院到禮拜堂,他們常常被邀請演出。開始時,美國人有些吃驚,由于他們長期沒有接觸中國大陸來的學生,就奇怪:怎么你們也懂貝多芬和莫扎特的?也有些美國教授,他們保留著一些中國音樂的錄音,但是多半是一些絲弦古曲,幾乎聽不到新中國的音樂。有時候劉西拉夫婦發現,演奏一個短短的瀏陽河或新疆之春就可以少說許多話,大大拉近彼此的距離。時間長了,劉西拉夫婦甚至被邀請到普渡大學的音樂課上介紹新中國的各種小提琴和鋼琴曲目。那時在Lafayette市交響樂團拉第一小提琴的美爾達勞女士勸劉西拉去考市交響樂團,劉西拉也十分希望能在一個專業的樂團里試試身手,于是就大膽去嘗試了一下,結果還真的被錄取了。樂團還專門借給劉西拉一個琴,他正式成為一個市交響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幾乎每個月都要演出。

          劉西拉夫婦在美國的研究和學習都是非常出色的。劉西拉除了碩士、博士學位,還獲得了美國土木工程結構工程研究獎雷曼瑞斯科學研究獎。1983年陳陳獲得了美國大學婦女聯合會(AAUW)的國際獎學金,劉西拉和陳陳先后回國的時候,中國大使館說,他們是改革開放以來雙雙取得博士學位后第一對回國的夫妻。

          劉西拉說:當初他們是銘記著代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信念踏上求學之路的。這一信念給當時已經年過四十的一批老學生巨大的激情和力量,與異國眾多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展開學術上的較量,最后以不懈的努力為祖國贏得了尊重。

          一串串美妙的音符,串聯著時光與奉獻。科學的殿堂,他用生命的火焰燃燒理想之光。這是2014年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獎評選委員會賦予劉西拉教授的頒獎詞。75歲高齡的劉西拉教授至今仍活躍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用一生踐行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使命,在三尺講壇上默默地耕耘、無私地奉獻。

          劉西拉教授簡介

          劉西拉,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教授。1963年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1965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1985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1998至2000年任上海交大建工與力學學院副院長兼土木與建筑工程系主任。

          現任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執行委員、國家代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工程組織聯合會(FEIAP)執行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外事工作委員會主任,國家一級結構工程師,英國皇家特許結構工程師。2015年,劉西拉當選亞洲與太平洋地區工程學會聯合會副主席,成為首次在亞洲與太平洋地區工程學會聯合會中任要職的中國學者。

          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鋼筋混凝土結構基本理論、土木工程中的知識系統、結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研究等。1985年獲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結構科研獎。1994年被國家科委任命為國家攀登計劃重大土木與水利工程安全性與耐久性的基礎研究首席科學家。1998年被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授予Rinker杰出學者稱號。1999年當選為英國結構工程師學會副主席。1999年獲法國帕斯卡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89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2006年被評為上海教學名師,兩次獲上海交大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獎。

          負責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結構工程學科發展戰略(1991)和工程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報告(1999)的起草。2004年任中國科協2020年的中國工程技術發展研究主報告的第一起草人。2006年以來被中國土木工程學會聘為撰寫《2006~2007年土木工程學科發展報告》、《2008~2009年土木工程學科發展報告》的首席科學家。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