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抗戰老兵王恒:歌聲在旗幟上飛揚

          首頁 > 

          高教

           > 抗戰老兵王恒:歌聲在...

          抗戰老兵王恒:歌聲在旗幟上飛揚(圖)

          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步入期頤之年,許多記憶消散在了時間長河中,但每當哼起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那段悲壯拜而高亢的救亡歲月又重現在了華中農業大學離休老干部、百歲老人王恒的眼前,尖刀拔出鞘,炮彈壓上膛,只等沖鋒號角吹響。

          抗戰老兵王恒:歌聲在旗幟上飛揚1

          王恒、田鈞夫婦共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圖為王恒(左)回憶抗戰往事,唱起《大刀進行曲》。

          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步入期頤之年,許多記憶消散在了時間長河中,但每當哼起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那段悲壯拜而高亢的救亡歲月又重現在了華中農大離休老干部、百歲老人王恒的眼前,尖刀拔出鞘,炮彈壓上膛,只等沖鋒號角吹響。

          這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抗戰老兵70年前,當祖國的山河被日寇的鐵蹄踐踏時,王恒義無反顧地投身軍營,長期從事敵后宣傳工作,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相繼參加過百團大戰、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在槍林彈雨中多次榮獲軍功章。

          值此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記者采訪了這位抗戰老兵,聆聽他講述戎馬生涯中的難忘經歷。

          反抗封建婚姻,恰逢國難當頭

          1915年,王恒出生于河北唐縣大莊子村,他的家鄉三面環山,距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的犧牲地不過10公里。王恒在家中排行老大,父輩以務農為生,幼年時的他念過私塾與新式學堂,學習過《千字文》、《百家姓》與一些簡單的算術,但由于農活做得漂亮,考上高中的他被父親留在了家中務農,來改善貧困的家境。

          1929年,囿于舊社會的習俗,父母給14歲的王恒包辦了一樁婚姻,女方比他大9歲,抵觸封建婚姻的王恒被迫逃離家中。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兵與匪的界限模糊不清,好兒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與父母置氣的王恒偏偏就前往了唐縣縣城從事警務工作。

          民國初年,曹錕、吳佩孚等軍閥殘民媚外、奴顏婢膝、喪國辱權,讓中華民族處在外侵內患的局面中。北伐戰爭后,軍閥剛滅,沈陽事變爆發,東三省淪陷。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刻,滿含憤恨的《松花江上》激起了王恒從戎報國、驅除外患的情緒,但自己尚且年幼,母親又早逝,留下家中嗷嗷待哺的弟妹,他只能忍恨留在唐縣繼續工作。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全面侵華,據盧溝橋70里路的唐縣很快淪陷,日軍肆無忌憚地抓取女子與壯丁、殘殺中國百姓,王恒與警署的同事們咬牙切齒,決定以身報國。告別家人后,騎上馬,跨上槍,連夜北上,恰逢楊靖宇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1937年9月13日,王恒被編入馮占海任師長、呂正操任團長的91師691團。

          是戰士,也是宣傳員

          抗戰初期,敵我雙方的武器裝備與軍事素養是天壤之別,抗聯用土槍刀矛來反擊洋槍大炮,敗仗連連,甚至遭遇剛交火就立即南逃。現在的抗日影視劇經常出現戰士突突突地射擊,那怎么可能?!說起如今的抗日影視劇,王恒忍不住吐槽,每個士兵每場戰役只有三發子彈,個個都是寶,只有瞄準了才敢射擊。

          在王恒的印象中,軍隊補給大多從國外購買,花費高昂,但買回的軍需用品卻質量低下,許多子彈都是銹跡斑駁,必須在磚石上進行打磨才能使用,大部分槍械的威力小、精準度低。全營唯獨一挺機槍,就在王恒擔任排長的三排,但國內的軍工制造剛剛起步,無法補充彈藥,只能省著打。日軍的手榴彈爆炸后有上百塊碎片,抗聯使用的土制炸藥只能炸成兩三片。

          1937年10月14日,呂正操率部南撤途中,接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改編,加入八路軍第三縱隊,王恒擔任警備旅一營三連三排排長,在冀中地區開展游擊戰,采取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方式來彌補裝備上的差距。一次游擊戰中,部隊殲滅日軍近十名騎兵,繳獲大量物資,首次勝利讓王恒至今記憶深刻。

          冀中地區鄉親們的愛國熱情很高漲,王恒回憶道。老百姓將士兵邀請到家中吃飯,或是將做好的飯菜送去部隊,一戶管一個兵,并將家中盡可能好的糧食讓給戰士們,不少鄉親還將傷員藏在家中,悉心照顧至其痊愈。

          1939年,王恒前往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工作,隨后在冀中軍區擔任文化科科長,加入冀中火焰劇社,在敵占區從事文藝宣傳工作。王恒他們在槍炮聲中給士兵們鼓舞士氣;表演話劇、演唱救亡歌曲來動員百姓參加抗戰;通過標語、漫畫等方式宣傳土地改革歌詞和話劇題材取材于日常的戰斗故事,沒有化妝品,沒有華麗的舞臺,只有兩塊竹板打個節拍,這并不妨礙文藝兵們激情充沛的演繹,他們深受戰士和老鄉們的歡迎。

          掃蕩被俘,夜逃深山

          頻頻死里逃生,在戰火中穿梭,王恒期無比盼著抗戰勝利的那一天。然而,自己卻在日軍五一大掃蕩中不幸被俘。

          1942年5月1日,侵華日軍糾集日偽軍五萬余人,在空軍的配合下,出動坦克、汽車幾百輛,由其華北駐屯軍司令岡村寧次親自指揮,對冀中軍民發動了空前殘酷、空前野蠻的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并在掃蕩過程中采取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

          5月3日,身著民裝的王恒與他的入黨介紹人不幸被俘,被捆上六道牛皮繩后,關押在了集中營的柴房中。王恒明白,一旦落入日寇手中,不是去當勞工便可能去做人體實驗,幾乎十死無生,因此他暗中觀察周邊情況,伺機逃跑。

          當晚,厚厚的云層遮住了月光,夜空中黑漆一片,而掃蕩三天的日軍極度疲勞,大多睡得很沉,只留下一名士兵看守,這讓王恒看到逃離的希望。他與入黨介紹人以及一個老鄉商量,想辦法逃離此處。老鄉憨厚膽怯,不敢逃走,你倆走吧,我留下來,過些時就會放了我吧。而在王恒的苦苦勸說下,終于同意嘗試逃跑。

          由于綁縛的牛皮繩是生牛皮制成的,彈性并不好,在王恒的死命掙扎下,終于掙脫開來,其間因動靜過大驚動看守士兵,踹門而入,嚇得三人一身冷汗,三人裝睡幸運地逃過一劫。待日軍走后,王恒伏起上身,拿起一把鐵鍬,悄悄靠近門口,沖出門去,用盡全力鏟死了看守的士兵,帶著同伴迅速逃入山中,躲避追捕他們的日軍。在山中躲藏數日后,才下山趕去與部隊會合。

          抗日戰爭勝利后,王恒相繼參加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并獲得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朝鮮三級國旗勛章以及解放華北、解放華中南、淮海戰役等紀念章。轉業后,王恒來到華中農業大學工作,親歷并參與了我校水產學院成立等重大事件,離休前任校工會副主席,為我校事業蓬勃發展做出了貢獻。

          《黃河大合唱》、《救亡三部曲》、《流亡三部曲》等,我至少還能唱30首抗日救亡歌曲,年已百歲的王恒老人驕傲地告訴記者。或許,這些旋律伴隨著那段崢嶸的歲月,早已烙印在了他的血肉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