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我們應該接受怎樣的教育

          首頁 > 

          人才

           > 我們應該接受怎樣的教...

          我們應該接受怎樣的教育

          無意間看到了知乎上一個問題如何正確解讀陳章良的經典名言「21 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這句我幾乎快遺忘的話突然間又閃回腦海。當然,引發我更大觸動的是由此引起的許多關聯記憶。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在初中,生物課上老師告訴我們有這樣一種說法:20世紀是物理的時代,21世紀是生物的時代,當年的我剛剛初一,別說不知道21世紀為啥是生物的時代了,就連20世紀為啥是物理的時代都不知道!然而這句話也有些用處,它激發了我們的好奇心,讓我們對這兩門學科產生了興趣,不過由于當年那微博的可憐的知識面,沒有人能在那時就理解這句話的真諦。而我是直到大學,開始關注這個世界上發生的變化以后,才看到了這個更廣闊的世界,看到了基因技術或者說更廣義的生命科學對于這個星球的意義。

          我初中和高中的學校里都有機器人小組,而且據說我初中學校的機器人小組在全國都是比較出名的,但是當時他們組里的人都是成天泡在一個屋子里幾乎很少上課的,所以那時在我們看來這應該叫不務正業(當然這也是老師和家長給這類情況的學生打上的標簽,我們是在這種影響下才知道什么是正業)。細想起來,小學的時候我就看過央視的一個機器人對抗節目,還有一些走迷宮、運東西等小型機器人的比賽,但那時我以為那些只是一些別樣的玩具,從不知道做這些有什么用,直到2014年通過MIT等一些知名企業的媒體曝光才知道,原來機器人居然有著這么大的前景。

          同樣,我小學時候就在學校學習了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不過那時候只是覺得有些意思,老師也只是教給我們怎么做,從沒說過這些能發揮怎樣的作用,或者我們為什么要學這些,后來到了初中以后便沒有再用這些軟件的機會了,于是這些技能漸漸被我荒廢。

          初中時我本有機會學習編程,但是同樣的我并沒有看出這有什么用,而且那時候如果學了的話爸媽肯定會覺得我不務正業,應該把時間更多的放在學習日常功課上,雖然那時候的功課還是比較簡單我們有著大把的閑暇時間...但是到了高中我就發現編程似乎有些用處,當然也是因為這時候遇見了班里一些大神的緣故,不然我還是不知道學這個的意義在哪,而高中畢業后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深入生活,現在我們應該都是知道了編程的意義在哪里,甚至有人說這將來會是一門必會的語言。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但都是當時我完全沒有發覺,直到此次回想才發現,原來有那么多可能改變我一生軌跡的節點都曾經擺在我面前,而我卻是因為無知而錯過了它們。

          許多時候并不是對某件事情感興趣就會讓我們持之以恒堅定不移的去做的,能讓我們堅持下去的都是因為內心的一種信念,而這種信念建立在我們知道做這件事的意義的基礎上。而這兩點的獲得,在0-15歲階段,我認為都是由老師和家長共同幫助完成的。

          我并不是想說我們目前的教育體系不好,雖然從這套體系中出來的學生都覺得它不盡完善,但是它也確實培養了諸多人才。從我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習經歷來看,在每一個學科上老師的專業素養都是無用質疑的,傳道授業解惑的三個標準也都能達到,但是在傳授我們專業知識以外,我認為這里面缺乏了一種對我們早期人生觀樹立的指引過程,使得十八年的教育只是將我們送進了象牙塔,卻希望我們用兩年甚至更少的時間來決定自己今后幾十年要走的路。因此很多人大學畢業后都從事著與自己所學專業截然不符的工作,很多人都在感嘆為生活所迫的無奈。但是我們也能看到很多人在為了他們的夢想奮斗,他們的生活很苦,但是很幸福。

          我所在的學校在我們那里都還是不錯的,但當時我并不知道努力學習的意義是什么,只是迫于家長和老師的壓力,以一種不好好學習就會怎么怎么樣的方式施加壓力,再加上考好了夸兩句考不好就是幾個小時的教訓...讓我不得不好好考,于是也從沒注意過這對我的好處。現在想來,也是因為那時候考的不錯才能夠讓我在那么好的學校里跟一群優秀的小伙伴在一起接受優質的師資教育。不過這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根本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學習,為什么要努力學習。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樣的,但是在我所經歷的12年教育中從沒有老師告訴過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不過他們確實說過不好好學習就上不了好學校然后找不到好工作blabla的,但是那對我們那時的認知而言幾乎是沒有一點概念的。這就導致了一個在大學很普遍的情況,曾經我們都是以考上重點學校為目標的,途徑很單一,九門功課同步學考出最好成績自然就能完成目標。而在升入大學之時,有多少人是憑分數選擇的專業而不是考慮自己喜歡做什么,甚至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想做什么,又有多少人直到大學畢業都仍舊沒有完全的了解自己,于是又是憑GPA來匹配自己能上哪個好學校的哪個專業。從前12年來看,老師們都很成功,因為他們教出的學生都考入了理想的大學,但是從高中畢業以后的幾十年時間來看,很多人的人生都是因為這前12年里人生教育的缺失而產生了巨大變化,而這種變化的起因都是對世界不夠了解,對自己不夠了解。

          或許這樣也是幸福的,至少在我家長看來,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安穩的家庭就是最大的幸福了。于是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的可以接受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來養活自己而不會感到反感,而有自己喜惡的就沒那么容易妥協了。

          不過即便在早期對自己喜歡什么有了解也不一定就能在這條路上堅定的走下去,因為這還受制于你對你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的了解程度。我在之前一篇文章里提過,在初高中時候受影視劇和書籍的影響我對金融有著極高興趣,現在依舊是,不過當我接觸和了解了互聯網行業以后我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熱情,而事實上對于剛才所說的基因技術和編程等我也有著類似的情感,不過如果當年我就知道這些學科的意義的話恐怕我并不會選擇文科。

          因此我想說,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把重點過多放在了學科教育上,而忽略了人生更長遠道路上的教育,更忽略了人才與時代之間的關系,這里的教育不僅來自于學校,更多還是來自家庭。我能夠感受到升學難、就業難等問題已經使我們的教育越來越偏向于對社會的一種妥協。其實不僅是中國,喬布斯也曾向奧巴馬指出美國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不過他指出的更多偏向于技術層面。

          知識的生產和傳承不同于其他,唯有教育能夠將人類幾千年的智慧平等的傳輸進青少年的大腦中使其能夠為社會的持續發展繼續做貢獻。

          對于6-18歲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講,這是我們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如果在那個時期老師和家長引導我們開始對世界的思考和對自己的認知,不僅能夠激發好奇心,更能夠給少年時期的我們一個值得努力的原因,和一個奮斗的目標。

          夢想這個詞或許對于兒童而言有些不適宜,但我們每個人在兒時都有過當科學家、宇航員、警察、教育部長的夢想,這多是來源于生活中的碎片信息的影響,但是如果那時收到的教育能夠展示給我們世界的精彩之處,以及這些職業的人們對社會做出的貢獻,或許能夠引導我們開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干什么。讀過喬布斯、比爾蓋茨、扎克伯格、埃隆馬斯克傳記的朋友應會對此深有體會,我個人認為他們的早期教育就是非常成功的代表,同時也與他們后來的成功有著莫大的關系。

          所以我們應該接受怎樣的教育呢?

          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幫助每一個初生期的心靈對自我產生認知,對未來有所思考。

          這樣的教育不僅能夠讓我們知道我們在學什么,還能知道我們為什么學,為什么要努力學,學成之后想做些什么,要做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再迷茫,因為我們學會了思考,有了一個真實而具體的夢想,也學會了為了實現夢想自己能夠如何去學習需要學到的一切東西。

          凱文凱利曾經提過的永恒之書我認為也需要這種精神,因為這本書里將記載的都是一個個有思想的靈魂畢生的沉淀。

          Learning is a life time enterprise.

          我其實也很感謝這些年受到的教育,雖然我對世界和自身的認知也是起步較晚,但是至少這些年讓我知道了我喜歡什么和不喜歡什么,教會了我學習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認識了一些一輩子的好朋友。不過也希望將來我們這一代人在傳承時能夠拋棄自己對世界的偏見,而去教給孩子認知世界的方法,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感官認識世界,發掘自己的潛能,批判性的豐富自己的思想。從我個人而言,我更希望接受到這樣的教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