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晚8點左右,在杭州下沙的一幢公寓樓頂上,年僅9歲的男孩昊昊被發現“吊在晾衣線上”,當晚昊昊被宣告死亡。
家長:老師侮辱導致孩子上吊死亡
要求公布真相
9歲的昊昊是下沙某小學的三年級學生,他的父母都是來自淳安農村的務工人員。
1月6日下午6點10分,昊昊母親龍女士下班回到了位于恒創公寓的家,可并沒有見到兒子昊昊。按照往常,昊昊5點多就已放學回家。
直到晚上8點,有人在6樓樓頂上,發現了昊昊。據龍女士描述,兒子上吊了,1米3的小身材吊在1米6的晾衣線上,脖子上纏的是床單。當晚,昊昊被送到醫院后,被宣布死亡。
龍女士一家懷疑班主任曾侮辱過昊昊,最終促使昊昊“上吊自殺”。她說,1月5日班主任在布置聽寫測試時,昊昊錯了很多,受到批評,“班主任罵昊昊,讓他‘滾回去’,還把書包扔出了教室。”
龍女士補充說:“6日當天,因為兒子上課時把同桌小女孩衣服剪了口子,被老師告訴了班主任,在放學回家前,班主任辱罵了兒子,兒子心理受到了嚴重傷害。”
學校:事前并未侮辱孩子
愿意配合警方調查
事發前,昊昊是否受到過班主任的侮辱?昊昊就讀的學校副校長李老師表示,6日當晚得知此事后,她就馬上趕到了醫院,“學校和老師們對這件事都非常傷心和遺憾”。
對于家長的質疑,她也做出了回應。根據了解,1月5日,昊昊在聽寫測試時,確實有很多錯誤,班主任也批評了他,但沒有把昊昊的書包扔出去。6日的第二次聽寫測試后,還在家長微信群里夸昊昊進步飛快。
另外,6日下午昊昊確實和同學鬧了點小矛盾,但任課老師并未告訴班主任,班主任也沒有把他單獨叫到辦公室,更沒有嚴厲批評他,只是在放學排隊時,班主任把昊昊和同桌叫出隊伍,詢問事情的經過。那時昊昊和同學已經和解,嘻嘻哈哈鬧成一片,班主任說了一句以后不可以這樣了,就讓他回去了。
李老師表示,事發后學校已與昊昊的家長進行過多次溝通,相關老師都已去公安部門做過筆錄,愿意配合有關部門的調查。
目前,事情的原因和具體情況,警方和相關部門正在調查中。
關于男孩自殺的原因,家長和班主任各執一詞。但男孩自殺事件本身仍有很多值得反思之處。
悲劇的發生是一種警醒,需要我們去反思。青少年自殺事件現象的出現反映出,當下教育中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嚴重缺失。要看到,生活中總有人遇事悲觀,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脆弱。教育能做的,是讓青少年重視生命,不輕言放棄。
現實中的尷尬在于,在應試教育的裹挾之下,分數成了學校、學生和家長共同追求的目標,而生命教育反倒是近乎空白,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年輕生命的消逝,看到了一次次警醒,聽到了一聲聲感嘆,但生命教育卻還是沒人重視,學校乃至社會,都沒有實際有效的干預措施。如此一來,則又是消逝—警醒—教訓,循環往復,不知終點在何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中,自殺占據第三位。對于這個全球性問題,歐美發達國家有一整套體系來預防和干預,從全國性的防御機構到社會機構,再到學校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還有社區志愿者的行動。
國外中小學多設有生命教育課程
除了心理咨詢和輔導以外,歐美發達國家的中小學也經常開展死亡教育和挫折教育。據首都師范大學張鴻燕老師的文章,從20世紀60年代起,死亡教育逐漸成為美國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學生在參加了死亡教育課程后,認為自己對死亡和死亡相關事件的恐懼較學習這門課程前有所減少。有些州在中小學開設了死亡教育后,自殺率有了非常明顯的下降。
美國中小學的死亡教育具有科學完整的內容,針對這些內容和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開設了正式的死亡教育課程,并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作為輔助。正式的教育課程有助于向兒童傳授系統的、連貫的、完整的有關死亡的各方面知識,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使死亡教育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有助于使孩子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學習死亡的知識,領會死亡教育的精髓,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理解死亡,內化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有許多中小學將死亡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健康教育、社會研究、文學等課程中。
美國心理老師經常和問題學生保持接觸
對于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歐美發達國家的做法是學校設有心理咨詢中心或者專門的心理咨詢老師。
美國的中小學心理輔導老師,經常會和問題學生保持接觸,幫助他們穩定情緒,教他們用正當的方式表達情感。心理輔導員處理問題的方法,是幫助學生分析心理情緒,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其輔導訣竅之一是避免使用命令式的語言,給學生留有選擇的余地,讓學生明白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后果,讓學生用他自己愿意的方式解決問題。比如處理學生打架問題,心理輔導員一般先讓學生雙方把要說的話說出來,接著進行心理分析:“為什么動手?”“我太憤怒了。”“因為什么憤怒?“他罵人。“這我理解。”
英國學校非常重視挫折教育
英國很多學校非常重視挫折教育,比如說在一些頂級的中學,他們就會故意推出一些極富挑戰性的數學試題,這種試題的挑戰性是遠遠高于中學生的解題能力的,學校之所以出這樣的題是希望學生們從小能夠擺脫完美主義的思想,了解失敗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另外在英國面對這樣的挫折教育還有類似國內的方法,比如中學會推出失敗周,會邀請一些成功人士和他們一起來分享、了解失敗的經歷,以及他們如何在失敗教訓當中獲得成功的。另外在家庭教育方面英國家長也常常把給孩子失敗的機會掛在嘴邊。
澳大利亞用新媒體方式幫助青少年
現在的青少年經常活躍在社交媒體中。社交媒體咨詢是治療心理健康的前沿方式。澳大利亞就有這樣一個項目———兒童熱線服務電話(KidsHelpline),利用Google+平臺應用進行個人、團體活動,幫助青少年解決焦慮等問題。
“每三個青少年中就有一個擁有社交媒體的賬戶,而每五個中就有一個可能存在精神健康問題。”KidsHelpline(兒童熱線服務電話)通過兩種方式為5-25歲的年輕人服務:
1.一對一聊天:24小時免費的一對一私人在線電話,100名來自全澳的咨詢人員將一周工作7天,為有需要的人士服務。撥通咨詢電話1800551800之后,將聽到介紹kidshelpline工作原理的錄音,之后會與咨詢人員接通電話(人多時可能需要等待)。尋求咨詢者可以匿名,可以要求咨詢人員的性別,或指定一個具體的咨詢人員。咨詢人員將會傾聽,并引導尋求咨詢者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可以通過電郵和網絡連線方式尋求幫助。
2.團體聊天———buddyhelp(同伴互助)項目:由kidshelpline和悉尼大學(心理學高級講師AndrewCampbell博士)共同運營。這個項目通過google+在線聊天的方式,讓一群面臨相似情感問題的同齡人(使用化名)與取得專業資格的咨詢人士一起溝通。討論的話題可以圍繞年輕人正在遭遇的情緒低落、焦慮等問題。這個項目將運營到2015年,關閉之前會提前一個月告知參與項目者。
在英美,網絡媒體如Google、Facebook等,都有相關機制可以將存在自殺風險的人士,指引或轉介給預防自殺專業機構。當然,其前提是,美國、英國都有全國性預防自殺機構,其服務素質和信譽獲得廣泛認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