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2016年度全省教育系統工作會議召開。浙江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劉希平作了工作報告。
會議提出,今年是啟動實施我省“十三五”規劃、全面進入高水平建成小康社會和教育現代化決勝期的第一年,全省教育系統要堅持問題導向,努力做好浙江教育改革發展工作。
會上發布了2016年全省教育系統將重點實施10個方面的實事項目,分別為:
新建成標準化學校251所,把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比例提高到93%以上;
推動全省90%的公辦中小學校食堂達到餐飲服務食品安全A、B等級水平;
新建成中小學塑膠跑道163條,配以加強全過程環保安全檢測和管理,使全省義務教育學校建有塑膠跑道比率達到90%以上;
為中小學校配備20000套移動學習終端,新開發開放10000個微課資源,新開發開設100門普通高中網絡選修課程;
為農村中小學10000個教室改造照明環境;資助中小學校建成300個創新實驗室;
資助偏遠地區建設100個標準化中學心理健康輔導站;
資助山區和海島縣(市、區)引進外聘一批中小學外籍教師;
資助200名高校教師赴境外訪學,150名本科生赴境外高校修學;
完成杭州祥符橋高校人才公共租賃房建設并交付使用,開工建設下沙高校人才公共租賃房項目。
會議指出,在“十一五”發展基礎上,浙江順利完成了“十二五”確定的各項主要目標任務。教育公平取得顯著成就,全省所有縣(市、區)全部向社會宣布公辦中小學招生實現“零擇校”,“三殘”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符合條件的外省務工人員子女在我省全面實現流入地升學。
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成為全國試點地區,課程改革在大中小學全面深入推進,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制度和公辦中小學教師交流制度在全省全面實行,國際交流與合作覆蓋到各地和各級各類教育。
教育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全省所有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評估,27個縣經認定基本達到省教育現代化縣標準,高等教育在全國省區率先進入普及化階段。浙江教育已全面進入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新階段。
會議強調,“十三五”時期,將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也是我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浙江建成教育現代化的決勝時期。根據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提出的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今年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重點從補短板、揚長項、夯基礎、強作風四個方面,努力做好浙江教育改革發展工作。
會議要求,推動高校思政理論課程改革,開展“雙百雙進”“百校聯百鎮”,加強幼兒園和中小學美育、勞動及實踐教育,試點開展中小學藝術素養監測。高標準普及15年教育,等級幼兒園比例提高到85%以上,幼教持證率提高到90%以上,解決城鎮“大班額”,完善農村學校布局規劃,推進高中學校特色化、多樣化辦學,積極推廣小班化教學和個性化教育,強力推進中小學生減負工作。
要加強重點高校建設,全面啟動本科院校一流學科和優勢特色專業建設,以及職業學校名校名師名專業建設,加強應用型高校建設,全面加強高校教學管理,強化高校服務創新驅動、“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和我省“五水共治”“四換三名”、特色小鎮以及七大萬億產業等重大舉措的意識、責任和能力。加強成人教育平臺建設和各類教育相互銜接貫通制度建設,完善自考制度,鼓勵多形式開展老年教育。
進一步擴大深化改革、維護公平上的優勢。大力深化以選擇性教育思想為指導的中小學課程改革。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為突破口,深入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加大高校課堂創新行動計劃實施力度,在高校全面建立創業學院。有序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確保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試點順利實施,規范中考特長生招生,落實優質高中招生計劃不低于50%分配到初中的要求。
研究提高教師培養質量,啟動本科院校與高職院校、企業聯合培養職教師資試點;推進省級重點教師培養基地建設,加強和改進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全面加強高校高水平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辦好教師教學發展中心,落實青年教師助講制度;繼續做好義務教育公辦中小學校長教師交流制度,鼓勵進行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縣管校聘”試點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試點,開展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做好高校教師職稱評聘權下放后的相關完善工作;加強學校管理,推進章程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建立學校法律顧問制度,推動高校建立校院兩級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研究設計和組織實施智慧教育工程。
會議要求,強作風,增強發展自覺。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秉持先進教育理念,為深化改革、維護公平、推進教育現代化,提供思想認識基礎。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向中央看齊,向省委看齊,對全系統遵守和執行紀律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加強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教育工作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
會議表彰了22家2015年度全省教育科學和諧發展業績考核優秀單位和單項獎單位,寧波市、溫州市、金華市、麗水市、杭州拱墅區、紹興市柯橋區教育局等6家單位作交流發言。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