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中午,中國計量學院食堂門口熱鬧非凡。原來,是該校藝術與傳播學院的學生正在舉辦手工藝作品創意市集,展賣自己的手工藝品。
記者在創意市集現場看到,“攤主們”熱情地跟旁觀者闡釋自己作品創意來源以及內涵寓意。本次創意市集為期4天,匯集了近30余個大學生的自創作品,學生們將手工打造的藝術作品通過本次活動面向社會展賣,并借此機會了解文創產品的市場前景。
各種皮具都是純手工制作,現貨一出就被一搶而空
此次創意市集匯集陶藝、木藝、皮具、飾品等十余種原創手工藝術品。其中,有個攤位生意特別好,店主賣的是手工皮具用品,有手提包、錢包、名片夾等。
團隊里有兩個成員,負責人叫余琪。余琪說,為了這個課題,她和伙伴從這個學期初就開始準備創意市集的策劃。攤位上的所有皮具成品都是她們手工制作,從進貨時挑選皮料到配飾都親歷親為。自然,她們做出來的成品都受到大家的熱捧,銷量不錯。
昨天一天時間,營業額就高達700多元,十多個現貨被一搶而空,還有不少學生前來預購訂貨。
一開始準備,余琪團隊就花了一個多月時間,一共做了十多個皮具成品,那么,她就不擔心賣不出去?
“當然怕賣不出去,但我們在策劃前期做了一個市場調查,大學生對于皮具用品的喜好和需求占30%。然后根據人流量估算出貨品的需求量。”余琪說,“我們選的皮料質好,加上我們的手工細致,識貨的同學都會回頭再來買,所以心里特別有底。這不,前來預訂的單子一天就有5單。”
當然,銷量并是不是團隊最終要達到的結果,“這次的課程會成為我整個大學生涯最難忘的一課,不是因為在里面賺錢了,而是那種拼命付出之后得到回報,那份感動實在讓人難以忘懷。”余琪說,從一開始天馬行空地想方案,到后面愁眉苦臉地否定掉自己的方案,然后半信半疑地做起現在的方案。這中間有不被理解的郁悶,有制作過程中的艱辛感動,還有最后收獲時的喜悅。
為產品設計主題,每個飾品都有自己的故事
除了皮具用品,創意市集上最為熱鬧的是飾品攤位,有個攤位的“封存記憶”的標語吸引了不少的顧客群。
這個攤位的負責人叫張奕波,她是工業設計專業大三學生。一個上午下來,張奕波賣出了幾十件首飾品。
“除了手工制作,我們還給首飾設計了一個主題,例如這個系列,我們給它取名‘封存記憶’,這樣我們的產品不但有設計,還有故事,這就吸引人。”張奕波說,她們的產品與一般的實體店相比,在價格上也十分優惠,“產品獨特、價格實惠,幾乎和網店差不多價,自然受人喜愛。”
為了此次創意集市,張奕波的團隊去廠家以批發價買來一批首飾配件,然后自由組合制作,她還和廠家做好聯系,保證貨源充足。
“為了這次課程,我們足足準備了一個多月,從策劃、進貨到制作,每天都忙得團團轉,沒有一刻清閑。”張奕波說,“她們是設計專業的學生,對于設計制作沒有難度,但對于營銷,還是第一次實戰,“如何把握市場、時間、地點,如何了解顧客需求,如何使產品得到最好的宣傳等,都是我們在市場學中要面對的問題,而這次實戰課讓我們得到了學習。”
中國計量學院藝術與傳播學院的張煜是此次課程的授課老師,她告訴記者,這門課程叫產品市場學,以市場為導向的真實情景教學,學生通過自主創新設計,親自經歷制作,再通過創意市集形式來學習整個課程。
“該課程的初衷就是為了創造一個實戰練習的機會,讓每一位同學參與學習,從而收獲和成長。”張煜老師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