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芬蘭教育的各種傳說,讓國內的爸爸媽媽怦然心動。
看看下面這組數據——
面積是浙江省的3倍,人口只有浙江省的十分之一,在2000年開始舉辦的PISA評估中(每3年舉行一次,對象是15歲的學生,主要評估學生的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及科學素養),芬蘭在2000年、2003年、2006年三連冠。
芬蘭學生每人每年平均借23本書,2014年中國的數字是4本,浙江的數字是5.76本;為了保持個性,芬蘭學校沒有統一校服,學校里隨處可見不穿鞋子的孩子;教育投入占GDP7%,中國是4%,歐盟平均是6%;教育高度被信任,要教學生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方式教,都是老師自由選擇;學生到了16歲才開始有統一的標準化考試。
這些大數據來自昨天在杭州上城區舉行的一場教師專業發展培訓會上,一個去芬蘭進行21天專題實地培訓的團隊,為大家揭開了“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杭州時代小學校長、特級教師唐彩斌是這個團隊的團長,他告訴記者:“我們是去年10月4日去芬蘭的,一共有18人,包括上城區的一些中小學校長和服務型機構的研究人員,大家的收獲非常大。”
唐彩斌說,他們對芬蘭教育印象最深的一點在于,芬蘭教師的社會地位很高,教師職業是最受歡迎的職業之一,也是芬蘭年輕人最向往的行業。
唐彩斌說:“要在芬蘭當一名中小學老師,需要碩士學歷,準入門檻也是非常高的。比如坦佩雷大學是芬蘭最熱門的大學之一,每年的錄取率只有10%,而該校師范專業的錄取率不到5%。這樣嚴格的篩選,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師范生源的質量。”而芬蘭基礎教育教師的工資水平只是稍高于芬蘭的平均工資水平,但是每年3個月的假期還是很具吸引力的。
而相比杭州,有位小學特級教師說,“一所學校的發展離不開老師,但現在教師這個職業對于高水平學生的吸引力不強,主要原因是工資待遇不高、壓力大等,政府部門應該通過提高教師待遇等方式,盡量吸引頂尖人才加入教師隊伍。”
昨天,杭州天長小學副校長、特級教師蔣軍晶特別提到了芬蘭高中生的一堂課。
整堂課的安排是這樣的——自查作業、登記,這只花了幾分鐘時間,然后短時間的句型練習,接下來是長時間的情景練習,接著是下課。
來說說這個占比例最大的情景練習——老師安排男生女生配,通俗點來說,就是相親,老師讓學生模擬相親的場景。
每個學生拿著一張提示卡,上面有自己的角色扮演,比如職員、教師、遺產繼承人等,所有的問題需要用英語來問,比如你叫什么名字?你多大?你住哪里?你的愛好是什么?所有的回答要做好記錄,每次相親只進行3分鐘,時間到了女生不動,男生移動位置繼續相親。
蔣軍晶說,這樣的一堂課符合未來社會的課堂學習樣態,包含多個學習要素,比如個性差異,重視學習的歷程,問題的探索與解決等。
“不過,這種課在我們國內基本上是沒辦法進行的,我們的知識點和測查過于密集,老師的教學是需要進行檢測的,根本不可能有這么多時間進行這樣的情景課堂準備。”蔣軍晶認為,從意識形態上來說,家長也不會贊同把相親作為情景模擬的內容。
唐彩斌總結了芬蘭老師的特點,“他們的教育哲學‘少即是多’,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重要知識,而我們是大量時間學大量知識。”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