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副部長游鈞介紹就業和社會保障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發布會上,人社部負責人就海內外較為關心的中國就業形勢、養老金缺口及延遲退休等問題做了充分地解釋和回應。
就業向好三因素
就業是一個人的謀生手段與價值體現,不僅是反映一國整體經濟形勢的重要指標,而且還直接關乎著人民的生活水平。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 1312萬人,雖然同比下降了0.8%,但仍然保持在1300萬以上的高位。與此同時,2015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是4.05%,同比下降了0.04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從2013年開始連續3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的人數都在1300萬人以上。
經濟下行壓力之下就業為何逆勢向好?面對這樣的疑問,尹蔚民明確表示,中國就業形勢向好有3個“得益于”:
一是得益于經濟仍保持中高速的增長,增速仍處于合理的區間。尹蔚民舉例說,“十一五”期間GDP每增長一個點大概拉動城鎮新增就業的數量是100萬人左右,“十二五”期間,GDP每增長一個點拉動城鎮新增就業是170萬左右。
二是得益于經濟結構優化和改革創新紅利。據了解,去年我國第三產業的增加值首次超過了50%,而服務業對就業的貢獻率高出第二產業大約20%,這種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對就業的拉動能力也在增強。數據表明,2015年平均每天新注冊企業都在1萬戶以上,而創業對就業往往具有倍增效應。
三是得益于積極的就業政策和就業服務體系的完善。尹蔚民指出,2015年國務院新出臺了就業創業的政策,積極的就業政策在不斷豐富和完善,這一過程中,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努力工作,對就業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延遲退休小步走
那么,在應對老齡化的過程中,如何保證不同群體之間、代際之間、不同地區和行業之間的公平性呢?以各方較為關注的延遲退休為例,尹蔚民明確表示這一改革將會是漸進式的,具體將會從三個方面加以把握:
第一,小步慢走,漸進到位。每年推遲幾個月的時間,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再達到法定退休的目標年齡,以便于不同年齡段的人接受。
第二,區別對待,分步實施。根據我國現在不同群體的退休年齡,未來實行過程中會從實際出發,區分不同群體的情況,分步進行實施。
第三,提前公示,做好預告。由于涉及百姓切身利益,因此方案出來后人社部會廣泛地征求社會意見,凝聚社會共識。
“延遲退休年齡在國家和社會層面,能進一步充分利用和開發人力資源、減輕老齡化對社會養老的壓力、調節代際之間的經濟關系,對整個社會而言,肯定是大有裨益的。此外在個人層面,也能提高其終生收入水平。”吳帆表示,在延遲退休年齡的方案設計中,應該考慮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特別是要考慮不同養老制度之間的銜接和協調,否則會影響最終的社會效益。
此外,也有學者指出,表面上看老齡化會帶來勞動力減少,延遲退休或許會影響年輕人就業,但如果提早布局,積極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那么相關問題就會取得一個較好的平衡,養老將會成為一個牽涉面很廣的新興產業,而非單純的社會負擔,中國經濟也會由此平穩轉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