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實現高質量的就業”。因此,如何實現大學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高質量就業體現在就業達到預期收入、就業滿意程度高、社會保障合理、勞動關系和諧、個人發展前景良好、擇業成本低等方面。據《就業藍皮書: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4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為61%;2014屆本科畢業生各職業平均月收入為3773元;超過50%的被調查畢業生認為當前工作與職業期待不吻合;就職于中小企業的畢業生崗位參保情況不樂觀,勞動爭議時有發生。由此可見,實現大學生高質量的就業目標任重而道遠。
影響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環境因素和自身主客觀因素,其中外部環境和自身客觀因素在一定時期內是基本保持不變的,而容易改變的就只有自身主觀因素。在大學畢業生求職過程中,影響其就業質量的自身主觀因素是就業價值觀,即個體衡量某職業各方面好壞的主觀評價。以2015年對部分高校的畢業生調查為例,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畢業生趨向于選擇與自身就業價值觀相似的工作,即就業價值觀會左右畢業生就業收入、就業滿意程度等指標,對就業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同時,隨著社會環境變化,大學畢業生就業價值觀也在發生著轉變:更加追求個人發展,注重薪酬;彰顯個性需求,就業取向多元,追捧彈性的工作時間;逐漸減弱對專業對口的重視;依舊偏向于較弱工作強度與較高聲望的工作崗位。
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趨于平穩,經濟結構逐步優化,使得就業彈性系數不斷下滑,畢業生就業的預期高于崗位供給的矛盾凸顯。因此,將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作為推動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驅動力是可行的,且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可提高就業滿意程度。目前不少大學生對自身認識尚未從過去的“精英化”思維轉變為現在的“大眾化”思維,依然對職業期待過高,對薪酬期望過高。同時,由于就業信息不對稱,在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與自己的期待不相符合,工作收入情況與期望值存在較大的差距,使得他們不滿意現有的工作崗位,工作忠誠度不高,工作行為消極倦怠,造成就業質量不高。對此,加強就業價值觀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盡快轉變角色,合理化大學生對于自身工作崗位的期望,建立正確就業薪酬觀,引導他們更加重視今后工作崗位是否能夠體現自身才能、是否擁有更多的培訓機會、是否符合自身的興趣愛好等因素,認識到就業于該類型的崗位后能夠激發其內在的工作動力,對就業崗位保持持續的工作熱情,展開積極的工作行為,表現出積極的工作態度,從而形成較高的就業滿意程度,促進高質量就業。
第二,可拓展就業渠道。“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正悄然改變著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大學畢業生對具有靈活性工作時間的崗位需求增加,對就業地域的要求逐漸減弱。近期,國務院關于推進“雙創”若干措施以及《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等政策都鼓勵高校畢業生拓展多渠道就業。具體而言,鼓勵畢業生回到生源地、到中小企業就業、到偏遠地區就業及靈活就業。這些都為通過就業價值觀教育拓展就業渠道提供保障和動力,可以更加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樹立多元化就業的意識,激發其創新創業的意愿,主動到相對落后地區或者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就業,甚至自主創業。另外,隨著積極就業政策的宣傳與各類保障措施落到實處,有效解決了靈活就業在實際中面臨的各種困難,為大學生提供合理的社會保障,形成和諧的勞動關系,為提高就業質量提供助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