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從“裸條”借貸到河南籍大學生借貸60余萬最終難以負荷跳樓自殺,高校私貸盛行,導致的一次次悲劇事件總能引來大眾的熱議。就在幾天前,重慶市金融辦、市教委、重慶銀監局聯合發文,為金融機構、高校列出了8項負面清單,規范校園網貸行為。
禁令內容有:不得僅憑學生身份證、學生證等低門檻方式發放貸款,向學生發放貸款前必須征得家長、監護人等第二還款來源方書面同意,不得發放用于學生生活學習必需品以外的貸款或直接向學生提供現金,不得以手續費、滯納金等各種名義變相發放高利貸等。
事實上,早在2009年,為了防止大學生因為超前消費而產生過重的債務負擔,國家已經分段叫停了銀行向學生發放信用卡的業務。可近年來,隨著各種消費金融平臺的興起,一部分非理性消費的大學生開始嘗試這類低門檻、高利息的借貸服務。一開始盲目按揭,還款時壓力倍增。
在談論這類事件時,人們會將原因歸結于大學生尚未成熟的消費觀,以及那些消費金融公司創造的消費陷阱。而在這背后,是消費成為了滲透在人們生活方式中的一種異化的文化,整個社會已經陷入一種消費主義的價值觀中。
一種關于消費主義的定義是這樣描述的:缺乏批評意識地沉溺于消費,把物質的占有和消耗當成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價值觀念,及其在這種價值觀指導下的生活方式。
消費已經不僅僅是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的行為,而是被大眾媒介制造和推動,是與他人相互比較和激發得到的。
在哲學家眼里,這種消費主義文化代表了一種意義的空虛狀態以及不斷膨脹的欲望。而當代的年輕人正是受消費主義文化影響最深的一群人。
不過,人們常常容易忽略的是,他們追求的這種消費方式,實際上加重了自己的相對貧困狀況與生活的壓力。
承認和重視消費主義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意味著要讓人們都放棄消費,而是審視并改變自己目前不合理的消費方式,把消費得“好”與“少”而不是“多”結合起來。
當然,除此之外,應該從法律層面對最終的消費者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對以一些互聯網金融和社交工具在作為平臺和幌子,完成非法高利貸放貸的消費金融機構必須予以嚴格的監督和懲罰。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