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已到,兩岸準大學新生忙著打理入學行頭,面對添購手機、電腦、學習和生活用品等開銷,大陸家長頻呼吃不消,估計至少得花去3個月以上薪水,抱怨“上個大學簡直就像在燒錢”。
對于新生來說,一切都是新的。經過了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之后,終于成為大學生,無論對學生還是對自己,都是一個挑戰和機遇。在新學期開始的時候,形成所謂的開學“標配”卻是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地方。因為,這樣的開學“標配”到底適合不適合每個學生呢,到底是不是高校學習的必須呢,都需要我們能夠理性客觀認識到其中的真正問題所在。只有如此,才能夠讓每個學生,都盡力而為,而不是陷入到攀比中。
作為學生,要從自身實際出發,懂得量體裁衣的道理。一是要做到分清主次、不盲目攀比。很多學生認為到大學之后就自由了,有種“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感覺,其實大學仍是學習生涯的一個重要階段,學生要分清主次,以學為主,還要正確的認識自己和看待他人,不要形成盲從心理;二是學生要學會張弛有度、合理消費。所謂合理,就是要充分考慮家庭條件,花錢時考慮家庭的承受能力,自我約束,形成良好的消費觀念;三是要確立目標、長遠規劃。進入大學不是最終目的,大學只是步入職業生涯的“加油站”,學生需要全面審視自己,著眼于今后長遠的發展,規劃自己的未來。
作為家長,也應該反思自己錯位的教育觀念,讓孩子知道量入為出。雖然消費的主體是孩子,但追本溯源,是誰影響了孩子的消費觀?首先要走出溺愛孩子的漩渦。誠然,為了孩子,家長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其心可憫,其行可哀,有的家長甚至三年不買衣服,卻在為孩子購買開學用品時下血本,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處處感覺到自己的特殊,容易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變得自私自利。其次,學生的消費理念和理財觀念尚未成熟,家長有義務引領孩子形成正確的消費觀。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大學是孩子獨自走出家門面臨的第一課,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合理消費,不盲目攀比,不追求名牌,培養他樂觀、豁達、自信、自強的心態,而不是只給他一個“金玉其外”的華麗空殼。
對于學校,理應開啟教育新模式,告誡學生哪些必須哪些沒有必要。在新生的入學教育中,必須能夠將這樣的課程納入其中吧!告誡所有的學生如何消費的觀念,如何才能夠讓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出發,面對消費,每個學生都應該從家庭的實際情況出發,從自身的需求出發,而不是統一化模式,更不能夠陷入到攀比的狀態中。否則,就會有更多的悲劇出現。
這或許就是我們應該面對開學“標配”的態度,通過學生、家長、學校三方面的努力,讓每個學生走出攀比的牢籠,走進理性的世界中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