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國內高考決定著命運、前途。每個地方分數線的差距導致“全國高考一張卷“的爭議不斷。那么對于相鄰國家日本高考生規則你清楚嗎?
簡單說,日本的大學入學考中,學生并不受自己出生地考試資格和合格線影響,而是可以自由選擇大學。日本人一般一生終生不換工作,這樣在日本上什么大學對生涯所帶來的影響比在其他國家要嚴重得多,所以讀什么大學在日本是一件大事情,在日本“考大學”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是“考哪所大學”的問題。
國內高考與日本有什么不一樣?日本學生基本上在進入高中之后就要決定朝哪個學校努力了,因為日本高考是各學校自己根據學部不同而出考卷,不但不同學校之間考試的科目以及出題風格迥然不同,就是同一學校的不同學部的考試科目和卷面也不一樣,準備考試需要時間,中途改志愿很可能就意味著前功盡棄。
大部分私立學校入學門檻較低,考試科目一般都是三門,理科考英語、數學和理科;文科考英語、國語和史地公民,考試日期各校都有意錯開,一來是盡量給有能力的考生參加盡可能多的學校的入學考試的機會,二來收取的考試費用本來就是私立大學的一個收入源,考試日期和它校沖突就會減少參加本校考試的考生數,從經濟上來說是損失。在更加極端的例子中,同一個大學的不同學部都會錯開考試日期以鼓勵考生多報考幾個不同學部多收點考試費。
實際上私立大學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入學是不需要考試的,日本私立大學有一個“AO入試”(Admissions Office)的制度,也就是推薦入學。這種入學方式是美國人發明的,本來的目的是在挖掘更有個性,學習意欲更加熱切,目的更加明確的生源,而不是靠死板的筆頭考試,但在現在的日本其實成了私立大學確保生源的遮人耳目的手段,因為日本社會的少子老齡化已經給私立大學帶來了嚴重的生源不足問題,因此除了少數頂級的之外,進入私立大學不難,不僅不難,而且如果是推薦入學的考生反悔不去的話還會發生民事糾紛。
但是國公立大學就完全不是這樣了,考國公立大學的考生首先要參加一個由“大學入試中心”所主持的“大學入學中心國家考試考試”(National Center Test for University Admissions),簡稱“中心考試”。
中心考試時間為兩天,內容包括國文、外語、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學、公民以及生物等9門功課,除了語文和外語之外的功課還會細分,數理化生等功課會為I卷和II卷,史地公民除了AB卷之外還會有不同的排列組合,像歷史就有世界史A、世界史B、日本史A、日本史B等4張考卷,而公民則有現代社會、倫理、政治?經濟、倫理?政治?經濟這四種組合。
考生在兩天的考試中最多能參加10場考試,具體參加哪一場考試做哪張試卷則要看考生自己報志愿學校的專業的要求,一般國立大學都要求考生有七張考卷以上的成績。比如京都大學法學部的要求就是:國語;外語;數學I中A卷;數學II中B卷;世界史B、日本史B、地理B、倫理?政治?經濟四選二;物理基礎、化學基礎、生物基礎、地理基礎四選二,總共要求有八張考卷的成績。
有極少數學校直接利用考生的中心考試的成績作為錄取根據,但絕大多數學校還有一個“二次考試”,就是由各校自己出卷再要考一次,有些學校還設有中心考試的最低分數線限制,低于這個分數線就不能參加二次考試,俗稱“砍腳”。再舉京都大學法學部為例,二次考試的內容是:國語;世界史B、日本史B、地理B三選一;數學;外語總共四門。錄取時的分數標準是中心考試的成績(滿分900)乘以0.3加上二次考試的滿分550的分數總共滿分820分從高分到低分按分數錄取。
國公立大學的考試日期不像私立大學那樣盡量分開,而是三次集中舉行,同檔次的學校的考試同時進行,機會只有一次,所以學校的選擇才會如此重要。當然有些學校的某個學部都還有一次人數很少的“后期招生”,但那個競爭更加激烈,基本上不能指望。
除了極少數天才之外,在日本一般學生不上補習班是考不上好大學的,不少名牌中學對于授課教育都不太重視,主要是靠校風維持學生的上進心,真正的應試技巧都是從補習班學來的。所以日本好的補習班里都直接以大學的專業分班學,這樣也就能夠解釋同一所高中的畢業生去向都差不多的理由。比如說名古屋大學是很好的帝國大學。畢業生中有三人獲諾貝爾獎,僅次于京都大學和東京大學,但是日本頂級中學之一的灘高中就幾乎沒有畢業生去考名古屋大學,2001年獲得化學獎的名古屋大學教授野依良治還是灘高中的校友。但是野依良治教授本人是畢業于京都大學的,灘高中周圍的補習班都是為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或者大阪大學準備的,這樣灘高中的畢業生去其他大學的自然就少了。
對于國內高考學生必須要重視,因為努力學習那么多年,高考的成績等于是給自己一個交代,好的成績才能申請好的院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