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學霸拿到著名高校的錄取通知,媒體總是會追捧一陣。過去更多的是牛津、劍橋、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但是美國有這樣一所學校,比哈佛還難考,它就是密涅瓦大學。跟查字典新聞網一起了解一下吧!
密涅瓦大學究竟是何方神圣?
密涅瓦大學是個什么樣的學校?它的正式名稱叫Minerva Schools at KGI,或者簡稱Minervaschools。嚴格起來應該叫“密涅瓦學校”。名稱后面的KGI是指TheKeck Graduate Institute——一所位于美國加州的私立研究生院。密涅瓦學校,是密涅瓦計劃與KGI是合作項目。這是一所私立、盈利為目的的,提供本科階段教育的文理學院式的高等教育機構。密涅瓦是什么意思?是神話里羅馬的智慧女神。加州的州徽、馬克思——普朗克學會的會徽里(下圖),就有她的形象。
密涅瓦計劃的靈魂人物是其主席及CEO,本·耐爾森(Ben Nelson)。他畢業于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是個典型的成功商人。他開始為人所知是2005年,惠普兼并了他擔任總裁的網絡圖片共享、打印服務商Snapfish公司。成名之后他也馳騁于資本市場。當然,俗話說“百年樹人”,對一個人來說,最有影響力、最能給世界留下點兒什么的事業,還是教育。
2011年,耐爾森創辦了密涅瓦計劃。2012年,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Benchmark為其注入了2500萬美元的資金。如果你覺得這家公司聽起來有點陌生,那就看看她成就的品牌:dropbox,twitter,Uber,Snapchat,Instagram。而2500萬是當時Benchmark歷史上最大的一筆種子期投資,可見耐爾森同志的項目有多誘人。
密涅瓦學校有哪些獨特之處?
諸如該校宣傳的”現代化的課程”這樣有點虛頭八腦信息,大家可以求助于那些不甚靠譜的網絡資源。比較有特色的幾點有:
與常青藤名校比,學費相對低廉——注意,是和常青藤比;號稱“全球化的體驗”,學生在四年里會在全球7個城市學習;傳統授課方式是浪費時間,所以學生要大量自學。基礎課諸如XX101的,直接掠過,由大三課程入手,而且全部通過小班討論,或網上授課;提供終身的支持,學校合作網絡遍布各地,你一入學,就已經有大量頂尖的盈利和非盈利機構等著你去實習或工作了。
聽起來有點兒像留學中介的宣傳材料。打開網頁看看該校的專業設置,有些小問題不太理解:比如該校的College of NaturalSciences(自然科學學院)有叫做Molecule and Atoms(分子和原子)Cell and organisms(細胞和生物)的專業。這種專業的學生不上基礎課程,將來能勝任技術性強的工作么?而且,去全球不同的地方學習,怎么安排實驗課?怎么建立hands-on experience(動手能力)?
聰明的商業計劃
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樣,有不少媒體和相關人士對這個學校都持審視的態度,對它的質疑之聲隨處可見。從純粹商業利益的角度上看,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點子。
1.從密涅瓦公開的資料看,它所有的設計都基于一個理念:盡最大可能減少辦學成本。比如它雖然首先在舊金山有提供住宿的設施,但它沒有傳統學校所需要的各種配套設施,甚至沒有教室。要知道,大學的運營,成本是很高的。連每一幢建筑物的耗能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2.從市場規模上看,利潤空間巨大。耐爾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提到,全世界崛起的財富階層——比如中國——對于讓孩子接受美式精英教育的渴望十分強烈。而美國 的頂尖學府不可能迎合這些家長的需求而在短期內擴大招生規模。大家都知道雖然美國名校,也在辦各種熱媒專業的短平快的碩士項目吸引學生,但作為立命之本的 本科生招生肯定不會亂來。為這些新崛起的階層的孩子提供教育,利潤可觀。不知讀者注意沒有,媒體說,杭州的美女學霸,家庭條件優越。
3.由于宣傳起點高、影響大,密涅瓦學校對于生源的預期將十分樂觀。也聘任了不少知名教授或加盟、或站臺。而頂尖大學的質量取決于人的質量。有報道指出,按密涅 瓦招收的標準看,這些學生將來發展的預期本身就是非常樂觀的。當然,有些細節值得玩味。幾乎所有華文媒體都宣傳說一眾名人,如前哈佛大學校長、前美國財長、著名大嘴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同志加盟了該校。但事實上他只是在Advisory board里,參與度多深、作用多大,有待觀察。
有些媒體,如《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干脆稱呼這個密涅瓦為網絡創業公司(online startup company)。這確實是個有魄力、“個高、大、上”教育產業化項目。
我并不是批評密涅瓦大學。如上所述,這是一個極其聰明的商業計劃,嶄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和大膽而有顛覆性的創新。基于它的起點,應該不會差。想來它各種運營 方式,包括教授的聘用,肯定都和傳統的方式不同。了解不多,不便妄作評價。另一方面,究竟它能否擠進頂尖教育機構俱樂部,還真的需要時間的檢驗。目前世界 上絕大多數頂尖的綜合性大學(加州理工這樣的學校除外),學生規模都在4-6萬人之間。這種學校普遍兩條腿走路:本科生是精英學校的根本——他們或許來自精英家庭,能帶來捐款、影響力,或許是將來各行業頂尖人才的好苗子;而數量龐大的研究生則是研究水平的保障。這也是文理學院在排名時吃虧的原因。像密涅瓦這樣的模式,顯然在這個俱樂部里是個另類。
當然,選擇以什么樣的方式接受教育,完全是個人的自由。曾遇到過一個弗羅里達大學教授,他的兩個孩子從小到高中全部在家學習——homeschooling。而他們的努力很成功,兩個孩子最終都進入了名校就讀。我當時覺得不可想象。后來才知道,原來這種“老派(old fashioned)”的做法在西方國家還是相當有市場的。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