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不斷爆出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大學作弊、被勸退、被開除遣返等負面消息,更有甚者揚言中國留學生拖了課程的后腿,那么中國留學生到底欠缺哪些方面的東西呢?英文交流能力的第一個難題!
中國學生的學術英語水平良莠不齊。中國學生相比英文文獻喜歡讀中文文獻,由于某些原始資料出自中國,這無可厚非,也是有道理的。“但他們并沒有學會怎樣以適當的英文詞匯和語言討論這些材料”,“不知道怎樣寫合乎英語語法規則的作文”,甚至“希望在課堂上和寫作中使用中文”——教授表示這完全無法接受。在她的助教主持的討論課上,這尤其成問題,因為助教不總是會說或能聽懂中文的學生,而討論課是由來自很多不同語言背景的學生組成的。她尖銳地指出:“這些課不是專門給中國學生開的。”
中國學生不懂什么叫批判性閱讀和“分析”。面對兩三份來自不同視角或立場的有關同一個事件或主題的材料,中國學生在分析時往往是:選擇一種跟他們的理解更相投,讓他們看起來更舒服的解讀。
這不僅反映了人文學科思維方式和技能上的短板,還體現出某種“國家主義傾向”——“有時中國學生相信他們應該選擇一種對中國最有利的解讀,然后忽略材料的其他部分。”
正是中國學生在中國教育體系中培養出的應試能力,使得他們希望回避博雅教育所要求的更加靈活的學習方式,使得他們去選擇自以為對授課內容已經有所了解、有一定基礎的課程,因為他們覺得在這些課程上,憑借自己的“應試”策略,更容易取得好成績。
于是他們將自己從小到大所記憶的能夠應對中國歷史考試的內容,搬用到美國的中國歷史課上,以為這就夠了。但這些為學生往后的學術研究打下基礎的課程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確認中國學生以為他們所掌握的、從以前受到的教育中得到的對中國的既定看法。
中國學生想要“正確的”答案,他們太害怕失敗,這就意味著——適得其反,他們在人文學科的課堂上很難取得成功。人文學科的課程要求闡釋的能力,而中國學生并不相信他們自己的闡釋能力,而試著去敲定一個標準答案,因此他們“僅僅是把我說過的話重復給我”,相信那大概就是“正確的”,就是“我想要聽到的話”。“優秀的標準不是客觀的對與錯,真和假,而是分析性的,而且更加主觀。中國學生不太容易理解這一點”,而更嚴重的情況,是他們“不知道什么叫抄襲”,盡管這在學生手冊、教學大綱與課堂上被反復重申,仍然時有發生,而且中國學生比其他地方的學生更容易犯這個錯誤。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