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16歲的華裔天才少年潘暉諾被哈佛大學錄取,他2歲開始閱讀、3歲參加學區考試時已達到6年級的閱讀理解標準,連續三次跳級,9歲上高中,13歲考SAT就拿了滿分!
潘暉諾13歲時SAT就拿了滿分。這樣的學業成績無疑是令人羨慕的。
潘暉諾兩歲時就已經能夠閱讀了。跟很多超常兒童的家長一樣,媽媽潘若莎盡可能滿足兒子的閱讀需求,“每次去圖書館都會借20本書”。
不過,一些家長就會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教孩子認字、背詩……
潘若莎本能地覺得對于潘暉諾這樣的孩子來說教知識沒有那么重要。
為了給潘暉諾更好的教育,潘若莎自己學習了很多,她逐漸意識到“對于孩子來說知識并不是最重要,知識的知識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用心理學來解釋,這其實是在試圖建立知識和知識之間的聯系。
正是有了這樣的思維方式,潘暉諾上學之后成了最喜歡問問題的學生,他不僅想學會老師教給他的知識,還要弄明白這個知識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會這樣。大概正是因為不局限于每一個孤立的知識,所以,潘暉諾從小學起就對學習很感興趣,總是充滿好奇,學習起來很快樂。
“因為懂得了知識之間的聯系,他從小就比別人做得事情多。”潘若莎說,與其說是過人的聰慧讓潘暉諾連跳三級,不如說是這種“廣泛聯系”的學習方式讓他成為了一大塊快樂的海綿,對吸收知識總是懷著強烈的渴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