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老師少些填鴨灌輸 多些引導學生思考

          首頁 > 

          地方

           > 上海

           > 老師少些填鴨灌輸 多...

          老師少些填鴨灌輸 多些引導學生思考

          網絡授課、師生互動、分組討論……“慕課”教學逐漸風行全球,也影響到國內的在校大學生。慕課的魅力何在?它又為中國高校的教學改革帶來何種啟示?有人說,是先進的網絡技術,進而帶來豐富的網絡互動;也有人說,是一流大學的教學理念。對此,滬上一批高校負責人認為,面對慕課,提高教師素質才是重中之重。

          半年前,為應對慕課挑戰,本市創建了上海市高校課程中心,并集合上海高校優質教學資源,首批推出了7門混合式教學課程。這些課程采用網絡教學、課下討論交叉的形式,供全市30多所高校學生選修。第一學期,選修人數僅2400余人;這學期剛開學,課程增加到14門,報名選修為3000余人,但這與上海高校數十萬在校生人數相比,連零頭都不到。

          上海的高校推行網絡與課下討論相結合的混合式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很多教師不善組織討論

          市教委副主任陸靖指出,慕課的形式是網絡教學,但核心并非網絡技術,仍是教學質量。陸靖認為,研討式教學是慕課的基本特點,但上海高校的很多老師并不擅長組織課堂討論,“最夸張的,我曾經聽過一堂研討課,一個老師在整個過程中只說了兩句話,第一句話是‘同學們,下面我們討論吧’,第二句話‘同學們,今天我們討論到這里吧’。”陸靖說,老師講課都是可以在家里準備好的,是有教案的,而到了討論的時候,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老師根本無法事先準備,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陸靖坦言,上海需要通過混合式的課程真正讓學生學會思考,讓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角度,甚至同一句話都得出不同的結論,而目前不少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還達不到。

          教學不是當知識搬運工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黃鋼說,面對慕課,打造精品課程才是最重要的工作,轉變教師、學校和學生的學習和教學觀念非常關鍵。以前,我們要求教師拼命向學生灌輸知識,現在,學生已經不需要教師當知識的搬運工,他們天天背著電腦,拿著iPad,學得比教師更勤奮、更及時。所以,老師現在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讓他們知道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有效地選擇學習資源。

          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表示,國內高校的教師要改變觀念。現在很多的老師千方百計想把知識全部講完,至于學生能夠學得怎么樣,老師卻很少考慮。即使認真上課的那些學生,在高校現在的這種傳授式教學模式下,學習效果是有限的。不如把時間用在能夠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上——就是他們的討論。“當前在線教學的實質是教學改革,這樣才能避免重蹈以前電視教學、網絡教學的覆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