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顧明遠:今天的普通高中如何培養明天的高中生?

          首頁 > 

          高中

           > 顧明遠:今天的普通高...

          顧明遠:今天的普通高中如何培養明天的高中生?

          精彩導讀

          現在高中生最缺乏的是什么?一是沒有自己的志向,既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也不去思考自身將來的規劃。二是缺乏尊重他人、與人溝通的能力。三是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普通高中的教育改革應該針對這些缺點進行。

          ——顧明遠(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

          普通高中如何進行教育改革?

          現在高中生最缺乏的是什么?

          一是沒有自己的志向,既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也不去思考自身將來的規劃。

          二是缺乏尊重他人、與人溝通的能力。

          三是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

          因此,普通高中的教育改革應該針對這些缺點進行。

          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況?我想有幾項工作要做:

          (1)培養學生對學習興趣和專業志向

          我們常講把學習的選擇權還給學生。但要讓學生會選擇,就應該有教師的指導。學校應該設立學習指導教師,學生一入學,指導教師就要了解該生在初中的學習情況,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

          不是簡單的走班制,讓學生網上選課,應有老師指導。

          (2)開設生涯教育課

          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了解他人、了解自己。特別是讓學生了解自己,揚長避短,規劃自己。

          近幾十年來,許者學者提出“生命教育”和“生命課堂”的理念。通過生動活潑,有生活氣息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尊重生命。

          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反思教育》中就提到:“教育應該以人文主義為基礎,以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和為可持續的未來共同承擔責任。”

          (3)高中教師最好到初中走走,了解初中生的學習和生活,使初高中教育有機地銜接

          過去完中,初高中都有,教師初高中兼教,能夠了解學生。現在初高中分開,許多新教師不了解初中生。因此,我主張重點高中應該辦初中,甚至一貫銜接起來,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4)課程改革是高中教育改革的核心

          我們現在的課程設計是分科教學。分科教學固然有它的好處,它遵循學科發展的規律,有利于在學科上進一步學習。但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往往在學科的交叉點上。

          許多學者認為,21世紀的科技發展是認知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的綜合。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就需要整合課程。

          國外近年來出現了一種STEM課程,即把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結合起來,開展以基于項目學習(pbl),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最近又加了A(藝術),把藝術加進去,成為STEAM課程。值得我們借鑒研究。

          我國課程標準中,有一門通用技術課,一般高中不太重視這門課。其實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很重要的課程。

          廣西師大羅興凱教授成立了一個叫興華教育科學研究院,十年培養了一批通用技術課的教師。這批師范生到學校主持這門課,使這門課開得生動活潑,不僅學生非常感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

          上個月在北師大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上展示了他們的成果,受到大家好評。寧夏大學附中校長介紹了他們的經驗和體會。

          (5)培養方式需要改變

          要重視個性化學習、個別化學習。互聯網為此提供了條件。以往的教育以集體學習為主,班級授課制只能照顧大多數學生的中等學習水平,不能照顧到學生的個別需要。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使教師更好地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為每個學生設計個性化學習計劃。促進了課程多樣化、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擴大了學生選擇的機會。

          但個性化學習、個別化學習,不等于個人單獨學習,而是基于項目在自己探索的基礎上與同學、老師共同討論、共同探索,有些項目學習還需要集體完成。

          當代科學技術創新決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需要多學科、多專家的集體努力。因此,提倡個性化學習時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精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反思教育》報告中明確指出,學習既是個人行為,也是集體努力,學習是由環境決定的多方面的現實存在。教育不只是個人發展的條件,而是人類集體發展的事業。個人的發展也不是孤立的,是在人類社會共同發展的進程中發展的。

          因此,個性化并不排斥集體學習。學校是學生集體學習,共享學習成果的最好場所。當前我國在個性化學習上有一些誤解,所以出現了一些逃避學校的現象。

          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所謂活動,主要是指通過動手動腦,促進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同時通過探究,達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知識是這樣,至于培養學生的品德,更是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體悟。

          培養明天的高中生,高中教育面臨4大挑戰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瞬息萬變的時代,互聯網正在改變著世界,其變化更是難以預測。未來社會將是什么樣的社會,誰能說得清楚?十年以前,誰能想到今天拿著一部手機可以走遍天下。

          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現在這種互聯網時代,十年以后,他們將如何生活,如何工作?誰能說得清楚?因此,如何培養明天的高中生,值得思考。

          互聯網正在改變著世界,也在改變著教育。互聯網最大的特點是開放性、互動性、全球性。

          它改變著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生態環境,改變著教育形態、教育方式、師生關系、家庭關系等方方面面。這種變革是非常深刻的,顛覆了整個傳統教育的觀念。高中教育改革需要認識這種變革,迎接新的挑戰。

          1、教育的概念變化了,學習的渠道拓寬了

          以往的學習主要在學校里進行,現在可以在網上學習,在虛擬世界學習。過去,把教育理解為有計劃、有意識、有目的和有組織的學習,正規學習和非正規學習都是制度化的,但是人的許多學習是非正式的。

          “我們在生活中學習到的許多知識并非有意為之,這種非正式學習是所有社會化經驗的必然體驗。”學習已經不限于學校,處處可學,時時可學。高中教育如何適應這種變化?

          互聯網改變了整個學習環境。當今出現了一種“泛在學習”的現狀。即在泛在計算技術基礎上的學習(U-Learning),在網絡設備和學習設備更普及的情況下,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是一種任何人(Anyone)、任何地點(Anywhere)、任何時刻(Anytime)使用任何設備(AnyDevice)獲得所需的任何信息(Anythings)的一種學習方式。

          2、教育培養的目標改變了

          以往教育只是傳授書本知識而且只重記憶不重能力、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現在是創新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今天需要培養創新人才,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變化。因此培養的目標要改變,需要培養學生批判性、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實踐的能力。

          2012年3月,經合組織發表了《為21世紀培育教師提高學校領導力:來自世界的經驗》報告。提出21世紀學生必須掌握四方面的技能。

          思維方式:創造性,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決策和學習能力

          工作方式:溝通和合作能力

          工作工具:信息技術和信息處理能力

          生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職業,以及個人和社會責任

          “這些變化對教師的能力要求有深遠的影響,教師必須將21世紀的生存技能更有效地教給學生……使他們成為終身學習者,掌握無定式的復雜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這些能力都是計算機無法輕易替代的。”

          3、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如果說工業革命使機器代替了人的部分體力,那么信息革命使電腦代替了個人的部分腦力,而互聯網則把個人的腦力聯系起來,擴大了人類的大腦,變成了人類共有的大腦。學生可以在互聯網上獲取各種知識,討論各種問題,人類的智慧可以共享。

          教育信息化是以數學化、網絡化、智能化為基礎,通過“慕課”、遠程教學等方式,使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為全體學習者共享,促進了傳統教育方式的變革。正如《反思教育》中所說,知識是人類共有的財富,可以人人共享。

          4、互聯網改變了師生關系

          教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知識的權威。學生已經不是只依靠課堂上教師的知識傳授,而是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獲得信息和知識。

          教師主要是要為學生的學習營造適合的環境;指導學生正確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策略和方法;為學生設計個性化學習計劃;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疑難問題。

          因此,教師要從傳統教育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設計者、獲得信息和處理信息的指導者、學生遇到困難的幫助者,同時,還是和學生共同學習的學習伙伴。

          互聯網使教育發生了重大的,可以說是革命性的變革,但是教育的本質不會變。教育是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不會變。教育永遠要把培養學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放在首位,培養德才兼備的未來公民。

          培養明天的高中生,教師要如何應對?

          當今教育要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和經濟主義,回歸教育的本原。

          學校和教師不會消失。有人認為,當今互聯網時代,學生時時可學,處處可學,可以不需要學校了,也用不著教師了。這種觀念已經被多數學者所否定。

          正如《反思教育》中所說的,學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個公共場所,是人生社會化的第一步。兒童進入學校不僅學知識,重要的是要學做人,學會與人溝通和交往。

          教師也不會消失。信息技術、互聯網改變了教育環境和教育方式。但信息技術、互聯網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方法需要改變,但教師培養人才的職責沒有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八一學校視察座談時提出,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要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要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要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互聯網整合各種教育資源,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展。

          但不能迷信信息技術,要認識它的局限性,并且運用恰當,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人是要靠人來培養的,是所有機器代替只了的。教育活動蘊涵著人的情感、人文精神,師生的情感交流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

          教師要在未來教育中發揮作用,就要不斷學習,充分認識教育的本質和科學技術進步給教育帶來的變化,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培養未來社會的公民。

          互聯網改變了教育的一般原則。高中教育如何適應并利用這種變化來思考改革,這是今天我們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