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95后的天下了!
其實,他們早就來了。但從今年9月開始,95后將成為大學校園的主力。按照本科生18歲入學、22歲畢業的大致規律,截取新學年第一學期這個橫截面,得到的將是18-21歲年齡段的青年學子,也就是出生于1995-1998年的大學生。
記得我2010年剛博士畢業在大學任教的時候,面對的是一批普遍出生于1992年的孩子們。這6年來,我一直在給大一新生上課,大約教過4600多名學生,雖然從教年份不算長,但讓我講清楚95后到底有什么特殊之處,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95后的第一個特征是開放性
先看他們的成長背景、家庭環境。可以說,這一代是搭上改革開放快車、在幾乎每一個歷史轉折點上都踩準了時代節拍的一代,這與從出生到下崗處處悲催的50后一代(也就是80后的父輩)是顯著不同的。
有研究者將人口出生率與經過調整的人均GDP兩條曲線做了對比,能夠明顯看到95后可被視為中國家庭對子女投入從“人多錢少”轉入“人少錢多”的關鍵時期。
由此推斷,當前的相當一部分在校大學生,從小成長于家境殷實的家庭,享受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無憂無慮,充滿自信,更能夠也更樂于與世界接軌,這與80后一代也是顯著不同的。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95后對真實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能更濃烈
95后的第二個特征是互動性
與80后在本世紀初剛剛成年之際才接觸互聯網不同,這一代大學生是互聯網的原住民。
在直接經驗的層面上,由于他們是復雜的虛擬互聯網世界的第一代原住民,因而在間接經驗的層面上,他們對于過往歷史和當下現實的陰暗面,又有著豐富的但也可能是片面的和未經審視的主觀知識儲備。
這兩種矛盾之處的糾纏交織,構成了95后在思想和思維特征方面的基本底色。他們不再只是單純的信息接受者,更是信息源和傳播者。對他們來說,生活實踐大于專業教育,專業教育大于網絡影響,網絡影響大于空洞說教。
記得有一項調查顯示,95后比90后更樂于表達,更有主見。這些變化,需要教師使用他們熟悉的交流工具、溝通方式來主動融入這一群體方能感知。
當你一本正經認真以對的時候,才突然發現,“認真你就輸了”
95后的第三個特征是解構性
當下中國正處于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歷時性與共時性多重維度交織的轉折點,這個紛繁復雜的思想譜系中,后現代主義無疑是其中頗具現實影響力的一支。
反諷和解構,主要表現為對語言的特定用法或“用典”,建立在一定的“默會知識”基礎上。
于是,傳統教育結構中,本應處于消極被動接受主流價值觀念熏陶和教育的一方,如今卻可輕而易舉地反戈一擊,對施教者及其宣教的知識、理念、信念展開間接的揶揄、反諷,或直接的惡搞乃至顛覆。
不過,當你一本正經認真以對的時候,才突然發現,“認真你就輸了”。
21世紀的高等教育,不只是一項教授知識、培養人才的簡單任務,而是承載著在大變革的時代涵養性情、安頓人心、健全人格的多重功能。
因此,21世紀的教育事業也不應再重復19世紀那種單向度灌輸的故事。
今天的大學生思想活躍,有著強烈的學習興趣、懷疑精神和創造能力,絕非玩世不恭、游戲人生、毫無信仰的一代。
但如果教師不注意研究時代特點的變化、教學對象需求的變化,仍然教條刻板單向度地進行“供給”,實際上就是一種無效供給。
且有可能造成如下的悖論與窘境:學生枯坐課堂、心不在焉,認為老師老套死板,課程無聊乏味,全無學習興趣;老師口不應心、言不由衷,認為學生頑劣厭學,缺乏自我認同,喪失教學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的大學教學,的確需要一場深刻的“供給側改革”。
作者曹東勃,為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