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冷療的禁忌證
1.局部血液循環障礙
2.慢性炎癥或深部化膿病灶
3.對冷過敏
4.禁用冷療的部位:①枕后、耳廓、陰囊處:用冷可引起凍傷;②心前區:用冷可反射性引起心率減慢、心律不齊;③腹部:用冷易引起腹瀉;④足底:用冷可反射性引起末梢血管收縮,影響散熱,還可引起一過性冠狀動脈收縮
(十二)熱療的禁忌證
1.未明確診斷的急腹癥 熱療能減輕疼痛,因而掩蓋病情真相而貽誤診斷和治療
2.面部危險三角區感染化膿時 此處血管豐富又無靜脈瓣,且與顱內海綿竇相通,熱療能使炎癥擴散,造成顱內感染和敗血癥
3.各種臟器內出血時
4.軟組織損傷早期(48小時內) 熱療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加重皮下出血、腫脹及疼痛
溫馨提示:考生應將冷療法和熱療法的作用進行對比。冷療是減輕局部充血或出血,而熱療是減輕深部組織的充血;冷療是控制炎癥的擴散,而熱療是促進炎癥的消散
(十三)異常尿液的觀察
1. 尿量異常(請注意成人與小兒少尿、無尿的差別)
⑴多尿:指24小時尿量超過2500ml。常見于糖尿病、尿崩癥等病人
⑵少尿:指24小時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時尿量少于17ml。見于心臟、腎臟疾病和發熱、休克等病人
⑶無尿或尿閉:指24小時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時內無尿。見于嚴重的心臟、腎臟疾病和發熱、休克等病人
溫馨提示:上述尿量異常是指成人,而小兒尿量異常是指:學齡前兒童少于300ml,嬰幼兒少于200ml,即為少尿;每日尿量少于50ml為無尿。除此之外,考生還需知道夜尿增多是指每晚尿量大于750ml
2. 顏色異常 紅色或棕色為肉眼血尿;黃褐色為膽紅素尿;乳白色為乳糜尿;醬油色或濃茶色為血紅蛋白尿;白色渾濁為膿尿
3. 氣味異常 新鮮尿液即有氨臭味,提示泌尿道感染;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時,因尿中含有丙酮,尿液呈爛蘋果氣味
4. 膀胱刺激癥 主要表現為每次尿量少,且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癥狀。常見于膀胱及尿道感染的病人
(十四)異常糞便的評估
1. 顏色:當消化道出血時,糞便呈漆黑光亮的柏油樣便;下消化道出血時呈暗紅色便;膽道完全阻塞時呈陶土色便;阿米巴痢疾或腸套疊時可呈果醬樣便;糞便表面有鮮血或排便后有鮮血滴出,多見于肛裂或痔瘡出血的病人
2. 氣味:消化不良的病人糞便呈酸臭味;上消化道出血的柏油樣便呈腥臭味;直腸潰瘍或腸癌者,糞便呈腐臭味
(十五)灌腸法
1.大量不保留灌腸
(1)灌腸溶液的量及溫度:成人每次用量500~1000ml,小兒用量約為200~500ml;溶液溫度為39~41℃,降溫時溫度為28~32℃,中暑病人可用4℃的0.9%氯化鈉溶液
(2)操作方法(重要步驟)
1)掛灌腸筒于輸液架上,液面距肛門40~60cm
2)右手持肛管輕輕插入直腸7~10cm,固定肛管,松開止血鉗,使液體緩緩流入
3)觀察液面下降情況和病人反應:如溶液流入受阻,可稍轉動或擠壓肛管;如病人感覺腹脹或有便意,應適當放低灌腸筒,以減慢流速,并囑病人張口呼吸;如病人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劇烈腹痛、脈速、心慌氣急,應立即停止灌腸
4)記錄的方法是:灌腸后排便1次記為1/E,灌腸后未排便記為0/E
注意事項
1)準確掌握灌腸溶液的溫度、濃度、流速、壓力和液量。為傷寒病人灌腸時,溶液量不得超過500ml;壓力要低,即液面距肛門不得超過30cm;肝昏迷病人禁用肥皂水灌腸,以減少氨的產生和吸收;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水鈉潴留的病人,禁用0.9%氯化鈉溶液灌腸,以減少鈉的吸收
2)灌腸過程中注意觀察病情,若病人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劇烈腹痛、脈速、心慌氣急,應立即停止灌腸,并通知醫生進行處理
3)降溫灌腸時,應保留30分鐘后排便,排便后隔30分鐘再測量體溫并記錄
4)禁忌癥:急腹癥、妊娠、消化道出血、嚴重心血管疾病等不宜灌腸
(十六)藥物的保管
1.容易揮發、潮解、風化的藥物:應裝密封瓶并蓋緊,如乙醇、糖衣片和酵母片等
2.容易氧化和遇光變質的藥物:應裝在深色密蓋瓶中或放在有黑紙遮蓋的紙盒中并放陰涼處,如鹽酸腎上腺素、維生素C、氨茶堿等
3.易燃、易爆的藥物,應放在遠離明火處,如乙醚、乙醇、環氧乙烷等
4.易被熱破壞的藥物,應按要求冷藏在2~10℃的冰箱內,如各種疫苗、抗毒血清、白蛋白、青霉素皮試液等
根據藥物性能,指導病人合理用藥
(1)對牙齒有腐蝕作用或使牙齒染色的藥物,如酸類、鐵劑,服用時應避免與牙齒接觸,可由飲水管吸入,服藥后漱口
(2)刺激食欲的藥物:宜在飯前服
(3)對胃黏膜有刺激的藥物或助消化藥:宜在飯后服
(4)止咳糖漿:對呼吸道黏膜起安撫作用,服后不宜飲水。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應最后服用止咳糖漿
(5)磺胺類藥物:服后應多飲水,以防尿少而析出結晶
(6)強心苷類藥物:服用前,應先測量脈率、心率及節律,如脈率低于60次/分或節律不齊,則應停止服用
溫馨提示:在使用強心苷類藥物時應注意觀察心率,成人低于60次/分,嬰幼兒低于80次/分應停服
(十七)常用藥物
(1)預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如慶大霉素等抗生素
(2)解除支氣管痙攣,如氨茶堿、沙丁胺醇等
(3)稀化痰液,幫助祛痰,如α-糜蛋白酶等
(4)減輕呼吸道黏膜水腫,如地塞米松等
(十八)青霉素過敏試驗法
1.過敏反應的預防
(1)使用青霉素前必須做過敏試驗:病人如有青霉素過敏史,應禁止做過敏試驗;病人已進行青霉素治療,如停藥3天后再用,或用藥中更換藥物批號,均應重新做過敏試驗,結果陰性方可使用
(2)青霉素過敏試驗和注射前應備好鹽酸腎上腺素
(3)皮試結果陽性者禁用青霉素,及時報告醫生,在體溫單、醫囑單、病歷、床頭卡等上醒目地注明,并告知病人及其家屬
2.青霉素皮試陽性的判斷:局部皮丘隆起,并出現紅暈硬塊,直徑大于1cm,或周圍有偽足、癢感。嚴重時可發生過敏性休克
3.過敏反應的臨床表現 青霉素過敏反應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其中最嚴重的是過敏性休克
(1)過敏性休克:①呼吸道阻塞癥狀:由于喉頭水腫和肺水腫,病人感覺胸悶、氣急、發紺。②循環衰竭癥狀:表現為面色蒼白、出冷汗、發紺、脈細弱、血壓下降等。③皮膚過敏癥狀:有瘙癢、蕁麻疹等。上述癥狀常以呼吸道癥狀或皮膚瘙癢最早出現
(2)血清病型反應:一般于用藥后7~12天發生。病人有發熱、皮膚瘙癢、蕁麻疹、關節腫痛、全身淋巴結腫大等
4.過敏性休克的處理
(1)立即停藥,就地搶救,使病人平臥,并注意保暖
(2)首選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按醫囑立即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成人劑量為0.5~1ml,小兒酌減
關于滴速的考點,考生可進行全面的總結:一般成人每分鐘40~60滴,兒童每分鐘20~40滴;膀胱沖洗時滴速為60~80滴/分;急性心力衰竭、肺癌患者術后滴速為20~30滴/分;化膿性骨髓炎開窗引流時滴速為50~60滴/分
4.輸液速度的計算
1)每分鐘滴速=液體的總量(ml)×滴系數(滴/毫升)/輸液所用時間(min)
(十九)常見輸液反應及護理
1.發熱反應
(1)臨床表現 多發生于輸液后數分鐘至1小時,主要表現為發冷、寒戰及高熱。輕者體溫在38.0℃左右,停止輸液數小時內恢復正常;重者初起寒戰,體溫可達40.0℃以上,伴有惡心、嘔吐、頭痛、脈速等全身不適癥狀
(2)原因:發熱反應是最常見的反應,常因輸入致熱物質所致
2.循環負荷過重(急性肺水腫)
(1)臨床表現 輸液過程中,病人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悶、氣促、咳嗽、咯粉紅色泡沫樣痰,嚴重時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可聞及濕啰音
溫馨提示:快速大量輸液時→回心血量增多→肺毛細血管靜水壓升高→液體、紅細胞滲入肺泡→呼吸困難、咯粉紅色泡沫痰
3.靜脈炎
(1)臨床表現 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可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
(2)護理措施:①立即停止局部輸液;②患肢抬高并制動;③可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鎂行熱濕敷;③超短波理療,中藥外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