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教師緊缺困擾職業院校多年。近年來,由于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市場對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一些優秀的職業院校出現生源“爆棚”,“專業教師荒”的局面進一步加劇。
缺乏競爭力的薪資和發展前景、高校培養的教師無法滿足職校需求、職校教師招聘條件限制,多重原因使職校專業教師招聘陷入“想招招不到,想進進不來”的困境。要破解“專業教師荒”,不僅需要職校“自救”,還需從政策層面增強職校教師的吸引力,放寬教師招聘的學歷限制。
2013年,計劃招生1500人,實際招生近2000人;
2015年,計劃招生1100人,實際招生1200多人;
2016年,計劃招生1600人,實際招生1900多人。
面對連續幾年新生“爆滿”的現象,湖南省商業技師學院主管招生就業的副院長劉曉帆既欣慰又憂心。
欣慰的是過去長期困擾學校的“招生難”問題得到了緩解,“現在不得不采取停招的方式來控制學生人數”;憂心的是受條件所限,學校無法擴大教學規模接收更多的學生,而專業課老師緊缺,就是其中很大的制約條件。
以該學院烹飪系為例,據該系系主任盛金朋介紹,目前烹飪系專職與兼職老師一共45位,在校生約1100人,24:1的生師比遠遠達不到16:1的理想比例。
為了破解“專業教師荒”,職業院校在教師二次培養和校企合作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多位職校負責人依然表示,“自救”只能解一時之急,擴充師資仍需政策層面的支持。
提前一年準備
依然一無所獲
從去年9月開始,商業技師學院旅游財經系副主任王世鋼就開始為即將入校的電子商務專業2016級新生招聘專業課老師。雖然整整提前了一年做準備,但直到今年9月開學,王世鋼依然一無所獲。
與教師招聘的冷清形成對比的,是電子商務專業生源的火爆。根據2015年的情況,系里已經把招生規模擴大到3個班,每個班55人。最后雖然一再限招,每個班依然擠進了63名學生。
“這幾年電子商務迅速發展,讓這個專業呈現出快速膨脹的趨勢,師資也就出現了缺口。”王世鋼告訴記者,今年開學前,僅有的5位專業課老師要應付兩個年級的專業課程,“每個老師每周的課時量都在18節以上,最多的達到了22節,遠遠超過了正常情況下每周應該承擔的12節課時量”。
不僅是中職類學校,高職院校也面臨專業教師緊缺的狀況。作為湖南省示范性高職學院,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副院長梁勇告訴記者,在學校最近3年的公開招聘教師中,電子商務專業都因為報考比率達不到1:3而無法開考。“此外,汽車檢測維修、機電一體化等工科類專業也長期面臨無教師報考的窘境”。
這兩所職業院校的情況并非特例。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例,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是1656萬余人,但對應的專任教師僅有84.41萬人,生師比達到了20.47:1,遠高于普通高中14.01:1的生師比。
8月末,眼看專職老師無望,王世鋼勉強找來了4位兼職教師來“安頓”入學的近200名專業新生。但他心里的石頭卻依然沒有落地:“等到了專業課集中的二、三年級,一定又會面臨老師不夠的情況。”
想招的招不到
想進的進不來
27歲的彭軍煒,在大學時從未想過自己會走上三尺講臺。那時,還是武漢商學院烹飪專業學生的他對未來的規劃和許多同專業的同學一樣:畢業后先到大酒店鍛煉幾年,再尋找機會創業開餐廳。
大三那年,盛金朋帶隊到彭軍煒所在學校招聘。因為平時“愛看書、喜歡鉆研理論”,彭軍煒被老師推薦去面試。就這樣,“根本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做老師”的彭軍煒來到了商業技師學院,一干就是5年。據他介紹,當年班里40個同學,只有兩個做了老師,“整個專業300人,做老師的也不超過10個,其他基本都進了餐飲行業”。
有學歷有技術的人才更傾向于進企業,這是職業院校在招聘老師時普遍面臨的難題。為了滿足不斷擴大的學生規模需求,近年來,盛金朋幾乎跑遍了全國60多家開設烹飪專業的高等院校,“進企業或自己創業才是畢業生的優先選擇,有時候跑一圈下來,一個人也沒帶回來”。
梁勇則用汽車專業給記者舉了個例子:湖南大學的研究生,在國企里的起點年薪大約8萬到9萬元,工作兩三年后就能達到十幾萬元。而在學校,新老師的起薪大概5萬元,即使三年后轉為中級職稱,年收入也不過6萬到7萬元。“無論是收入還是可預見的發展前景,在職業院校都很難與在大企業相比”。
一方面是畢業生不愿意當老師,另一方面卻是招聘時對技能的要求,也讓職業院校在面對大學畢業生時“無從下手”。一位工科技校的老師就抱怨道,自己常常遇到加工制造專業的新老師無法獨立加工一個工件的情況,“由此可見,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有多嚴重”。
更讓學校為難的是,按照招聘“硬”條件,職業院校老師至少要大專及以上學歷,高職院校更是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學歷。這就讓許多畢業于技師學院、有一線實踐經驗的應聘者被擋在了門外。“因為技工教育學歷并不被認同為大專學歷,所以即使雙方都有意愿,這些師傅們也進不來。”湖南省工業技師學院校長助理符興承無奈地說。
破解“專業教師荒”
還需政策突圍
面對不斷增加的學生規模,想盡辦法化解“專業教師荒”,成為擺在每個職業院校面前的功課。
招不到現成老師,只能靠學校再培養。說起自己的成長,2009年入職的周國銀和2011年入職的彭軍煒都提到了學院一直實行的“青藍工程”。所謂“青藍工程”,是指每一個畢業生上崗后,都會有兩位老師“手把手”地進行指導:一位是有扎實的實踐技能的老師,一位是有厚重的理論知識的老師。
彭軍煒告訴記者,這種“手把手”的帶領至少要持續2到3年,年長的老師不僅在課下給予指導,而且還常常與年輕教師共同上課,在課堂上言傳身教。“正是有了這項工程,我才能平穩度過‘什么都不會’的那兩年”。
除了在學校實行“青藍工程”,職業學校還積極與企業展開合作,將專業教師輸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或培訓。湖南省工業技師學院校長助理符興承告訴記者,學院剛與一家焊接企業達成協議,以每人5000元的培訓費將焊接專業的老師送入企業培訓三個星期,“只有有一線生產經驗的老師,才能帶出有實踐能力的學生”。
此外,與企業的合作也讓職業學校有機會引入更多行業內的人才到學校兼職任教。據盛金朋介紹,目前烹飪系10位兼職教師,大部分來自于餐飲企業,“他們的實踐經驗與老師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盡管采取了多種方法“自救”,但專業師資緊缺始終是困擾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大瓶頸。符興承向記者坦言,在學校難以與企業競爭的情況下,如果不能在認可學歷的同時也認可技術,允許學校破格錄用有多年實踐經驗的師傅,同時從政策層面提升職校教師崗位的吸引力,招不到專業教師的問題還將持續下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