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北京外國語大學:培養獨具特色的高端國際化人才

          首頁 > 

          高教

           > 北京外國語大學:培養...

          北京外國語大學:培養獨具特色的高端國際化人才

          專訪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彭龍——

          培養獨具特色的高端國際化人才

          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過程中,面對創建“雙一流”的責任與使命,我國各高校將學校的改革發展與國家的戰略需要緊密結合,努力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彭龍看來,如今,高校承載的使命越來越艱巨,高校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高校應時刻樹立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只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方可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對于一所以外語特色見長的大學來說,該堅持怎樣的辦學理念與辦學目標?近日記者專訪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彭龍。

          記者:在您看來,當前高校綜合改革面臨怎樣的挑戰,對于北外這所以外語和國際化見長的高校來說,又該秉持怎樣的發展理念?

          彭龍:當前,世界互聯互通更加緊密,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教育的國際化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同時,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以及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方案的提出,都為以外語和國際化為特色的大學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創新外語教育發展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新范式,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認真思考并作出回答的時代課題。

          圍繞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目標,北京外國語大學正在謀劃建設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和世界一流外語學科。總體思路是:堅持“外、特、精”辦學理念,以建設世界一流、特色鮮明的外國語大學為辦學目標,以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研究和傳播中外優秀文化、探索新知、推動世界文明多樣性發展為辦學宗旨,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致力于成為中國外語教育發展的引領者,服務國家全球戰略的智庫,中國文化向世界傳播的重要基地。

          記者:據我了解,到2020年,北外將開設100多種外國語課程并開展對象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研究,覆蓋所有與中國建交國家的官方語言,戰略性地儲備國家急需語種人才。是出于怎樣的考慮做出這樣的戰略規劃?

          彭龍:縱觀世界一流大學,既有多學科、綜合性大學,也有突出主干學科和強勢學科的特色型的大學。在學校的發展和建設中,無論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還是文化的傳承創新,都需要把特色作為學校的強大基因,深深植入學校發展內涵中去。對于北外來說,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反思國際化內涵,培養出獨具特色的高端國際化人才。

          “一帶一路”為學校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機遇,但是在對外交往和人才培養的實踐中,我們發現,目前,大學做得還遠遠不夠。具體來說,我們的語種尚未完全覆蓋“一帶一路”沿線的所有國家,在國際交往過程中,用對象國的本土語言來溝通,還是用英語來溝通,其效果完全不同。因此,為服務國家提升外語能力的需要,學校決定完善非通用語種布局,有計劃地增設關鍵性非通用語種,實現戰略性、關鍵性語種的全覆蓋。學校計劃到2020年開齊所有與中國建交國家的官方語言,使語種數量和覆蓋面達到發達國家知名大學同類水平。同時,我們發現,人才的復合性程度還不夠高,一流的國際化人才,一定是具有民族文化定力的人才,要能在各種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的當下,堅定不移地守護和發展自身的民族文化。一定是具有全球化思維的人才,能夠從全球視野出發,認識和思考國家和區域問題。一定是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多種語言能力的人才,能真正從情感、認知和行為等不同層面實現語言和文化的深度溝通,這就需要高校對人才的復合性培養。對此,我們嘗試通過高品質的通識教育彌合專業教育中缺失和弱化的能力培養,通過通識教育增加學生的深度與厚度,培養知識、能力、思維飽滿的國際化人才。積極探索通識教育改革,構建互聯互通的人才培養體系,重新劃分課程模塊,建設新生研討課程、寫作型課程,引入優質網絡教學資源。

          記者:在您看來,改革需要怎樣的土壤?

          彭龍:優化學科結構,說來不難,實踐不易。需要豐富的學科點作為支撐,需要足夠的師資作為支撐。但是目前,北外的一類學科點還不多,博士點的申請也十分不易。對于我們來說,除了傳統的語言優勢學科,還需要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歷史學、宗教學、人類學等方面的學科配置,需要吸引經濟、管理、傳播等方方面面的人才。這就需要學校努力創新學科組織模式,同時希望學校擁有更大的靈活性,自主設置與上述綜合學科對應的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點,從而實現教學方向從語言交際功能向文化功能的拓展,更好地培養國家急需的復合型、復語型、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為國家外語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