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5+3” “碩士博士不會看病”將成歷史
老百姓生病不用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了!復旦大學探索建立了“5+3”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通過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著重培養臨床實踐能力的醫學人才。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汪玲表示,通過這樣的醫學教育模式,有望在不久的將來,不管是在大城市,還是在小城鎮,不管是在三甲醫院,還是社區醫院,都能夠找到會看病的好醫生。
“5+3”,滬高校教學成果實現“零的突破”
據了解,“5+3”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源自于復旦大學牽頭的項目《我國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和創新》。該項目在今年獲得了第七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同時也實現了上海市高等教育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方面的“零的突破”。
9月9日,在北京舉行的慶祝第三十個教師節暨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上。作為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的獲獎代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汪玲教授受到了習近平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會見。
據介紹,自2003年起,教育部和上海市就委托了上海醫學院汪玲教授為首的衛生政策研究團隊(含教授、副教授、研究生及一線工作人員),圍繞臨床醫學教育改革開展18項重大研究。
隨后,該研究團隊積極服務國家戰略,運用衛生政策研究工具和方法,深入研究世界主要國家的醫學教育和醫師培養體系,并赴西藏、新疆、內蒙和青海等地現場調查,完成了41所醫學院校1343位臨床醫學導師問卷調研。發表數十篇醫學教育改革論文,參編出版多本醫學教育專著。
通過探索以服務國家醫改為目標的醫學教育綜合改革,聚焦人才培養模式的“瓶頸”問題,該團隊成功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5+3”臨床醫師培養體系,開創了“教改醫改互動,滿足人民需求”的典范。同時,也有利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緩解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2015年啟動,“碩士博士不會看病”將成歷史
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這是“5+3”培養模式的特色所在。汪玲介紹,該模式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結合,避免了臨床重復培訓,減少了醫生培養成本,規范了醫學生臨床技能訓練。
此外,在“5+3”培養模式作用下,醫學院校教育和畢業后教育有效銜接,從根本上解決了醫學臨床實踐與執業醫師之間的制度矛盾;另外,政府、行業、高校、醫院的“協同創新”,也大大促進了我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建立健全。
令人欣喜的是,通過5年的試點實踐,復旦大學等5所高校通過“5+3”模式招生培養了2000余名醫學生。用人單位評價這些學生在醫院“一上手就派大用場”。在上海,“碩士博士不會看病”正在成為歷史,“優質高中生源不愿學醫”狀況也在逐漸改變。“5+3”模式目前已在全國64所醫學院校推廣應用。
據報道,今年2月,國家衛計委和教育部等7部門在上海召開工作會議,明確了2015年我國全面啟動“5+3”模式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通過這樣的醫學教育模式,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不管是在大城市,還是在小城鎮,不管是在三甲醫院,還是社區醫院,老百姓生病不用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在家門口就能夠找到會看病的好醫生。”汪玲期待,
據悉,復旦大學還推出了多項醫學教育改革舉措,比如,建立全科醫學教學體系,成為全國首家區域性全科醫學師資培訓示范基地;構建了以問題為導向、基于疾病的多學科整合式課程新體系;創建了醫學人文和職業精神教育的新模式等,主動地服務醫改,讓高校教學成果更好地造福于民。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