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內地多位新任大學校長表態告別“學術山頭”

          首頁 > 

          地方

           > 廣東

           > 內地多位新任大學校長...

          內地多位新任大學校長表態告別“學術山頭”

          中國名校校長再次公開承諾遠離學術科研。8月7日上任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新任校長韓震向全校師生公開承諾“三不”:擔任校長期間,不再做自己的專業(外國哲學)學術研究,不再申請自己原有學科專業的研究課題,不再謀求與教學有關的個人榮譽。

          此前,湖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分別在履職之初做出類似承諾。有分析認為,此舉顯示出中國高校校長定位轉變,正由學者兼職的“雙棲”向“專職校長”邁進。

          “學術權威”執掌高校已成慣例

          選拔學術權威執掌高校,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慣例。僅去年中國工程院新增的54位新院士中,有25人來自高校,其中13人為現任校長、副校長,3人過去曾任校長或副校長。科研方面,2011年科技部公布的“973計劃”項目中,項目首席科學家為現任大學校長、副校長、校長助理等擔任校級行政職務的共計16項。此外,在現有的教育部直屬高校中,超過九成的校長兼任博導。

          “在校領導的后備人選中,如果學術條件好,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是一種優勢”,華東師大黨委書記童世駿接受記者記者采訪時說。

          做出“三不”承諾的韓震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認為,如果校長沒有一定的學術造詣或多年學術研究,可能無法體會到高等教育本身的意義,反而容易讓高校變成行政單位。

          高校逐漸告別“雙棲”校長?

          一個月前的今天,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上任,對全校公開表示任期內“不申報新科研課題,不招新的研究生,不申報任何教學科研獎,個人不申報院士”。

          湖南大學校長趙躍宇在去年底上任時也宣布,在校長任期內,不申報新科研課題,不新帶研究生。

          “我很欣賞也支持這種公開的承諾”,童世駿告訴記者記者,這與他的履職理念不謀而合。去年7月童世駿出任華東師大黨委書記時,雖未公開承諾,但專門通知院系,不掛名招生、不排課,一年來也“一直踐行于此”。

          此外,吉林大學、山東大學等多所高校校長也悄然退出高校學術委員會。

          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大學校長正在逐漸淡出學術群體。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學者任校長,如繼續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將帶來嚴重的行政化問題。比如有的校長利用職務之便“跑”課題,破壞學術的平等競爭。因此建議,全面推進校長職業化。

          正如董奇所言,“大學校長是一個管理的崗位,是一個服務的職位,目前中國大學管理的難度和復雜程度前所未有,大學校長必須心無旁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校管理工作中去。”

          童世駿建議大學校長跳出“學術山頭”。“從時間分配上看,學術研究自然會占用時間,如果自己掌握不好,過多滿足從個人興趣,勢必影響學校管理工作”。

          校長定位:“專家”還是“管家”

          高校校長“職業化”在國外屢見不鮮。美國耶魯大學第22任校長理查德·雷文在擔任耶魯大學校長12年的時間內,沒有帶過一個研究生、博士生;也沒有掛名領銜做過一個具體的科研項目。一些發達國家的大學校長選拔時,大學理事會(或董事會)負責的校長遴選委員會更關注其是否具有勝任校長的能力。

          而今遠離了學術科研的高校校長,定位又該如何?

          “既然在校長的崗位上,其主要責任和能力,不是進行學術研究,而是進行學術管理”,童世駿認為,如果校長具有較強的學術背景,固然是一種優勢,但這一優勢如果放在校長崗位,如果不集中精力于管理,優勢則變成劣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原某高校校長,直接將校長定義為“管家”,管理學校、服務教師。正如前清華大學校長、教育家梅貽琦所言,“校長不過是率領職工給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韓震接受記者專訪:

          “用全部的精力做名副其實的校長”

          記者:此前多位校長也做過和你類似的表態。在你看來,出任大學校長,是不是要放棄學術?

          韓震:我的意思是,任校長期間,不再研究我的專業外國哲學,不再承擔任何專業課程,但是我要研究社會發展,并非完全放棄學術。如果說大學校長對社會對教育都不研究的話,不成了一個辦事員了嗎?所以,我還要研究社會發展趨勢,研究社會發展的規律,研究社會和高等教育之間的互動關系,這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校長。

          記者:你是否認同,如果你再申報院士和更多課題,讓北外擁有更多的學術成果,對北外反而是好事。

          韓震:是好,但是我也要為其他老師著想,幫他們爭取課題,做好學術發展。我也說過,我不是不申報課題,只是不申報專業課題。有關教育管理的課題,正好是分內的事。我要用全部的精力做名副其實的校長,集中精力謀劃北外的發展戰略和發展大勢,努力為老師們上好課服務。

          記者:會不會繼續帶學生呢?

          韓震:今年還會帶,此前也有招生方案。以后也不完全封住這個口。這幾年我都是一兩年才帶一個博士生。我一直反對一次帶十多個研究生、博士生,但還是要保持與學生接觸。

          記者:現在很多高校校長都是由學術頂尖人才來擔任,你認為這是對學術人才的浪費嗎?

          韓震:如果沒有一定的學術研究,他可能也體會不到高等教育本身的任務是什么,反而容易把高校變成一個純粹的行政單位。尤其是校長還應該有一定的學術基礎。倒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也不能是最差的。校長對于教學的理解、學生的目標定位,沒有一定學術基礎的話,便不會有所作為。所以,我還是贊成校長有一定的學術基礎。畢竟大學的管理者除了校長還有書記和其他同志。

          記者:那你不覺得有一些可惜嗎?做校長便遠離了此前的學術成果。

          韓震:這個轉變也是一個過程吧。這幾年我一直在北師大做副主任、院長到副校長,這一路走來,實際中的學術研究已經發生了轉變,從原來比較窄的學術研究逐漸擴向社會基本問題、社會發展問題與教育之間的關系研究。

          記者:你認為學術尖子和專業的管理人才相比,哪個更適合做大學校長?

          韓震:大學管理需要一個結構,有些人更擅長財務和后勤管理,他們就未必需要做學術。但就大學校長而言,尤其是受學術影響較大的學校的校長,應該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大學本身是一個學術場,校長不僅僅是一個人,他應該是一個學校的代表,他的學術地位對學生來說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