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2013年諾貝爾獎北京論壇繼續舉行,2006年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菲爾普斯說,“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輕人,都擠著想去做公務員,這是一種嚴重的浪費。”他說,每個國家都需要公務員,但政府機構不是給年輕人的,這是低估了他們的能力,是大材小用,也浪費了社會花在他們身上的教育成本。
其實,國內經濟學家比如許小年也曾說過“青年才俊向往公務員,社會趨向寄生和停滯”。在他們看來,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紛紛涌向政府部門,回避價值創造部門,這樣的經濟將失去活力,帶來的后果是價值創造部門萎縮,價值創造速度下降。
道理誰都知道,問題是社會精英為何紛紛爭搶公務員,而不愿從事生產制造?一方面是公務員能享受很好的醫療、養老福利,甚至可能享受住房福利,特別是在當今社保資金不足的大環境下,當上公務員就等于有了一個“鐵飯碗”。這也是哈爾濱事業編制環衛工引來碩士研究生爭搶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則是社會創業成本高、風險大,小微企業稅費重,為精英人才的創業設置了重重門檻。國家工商總局近日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近5年退出市場的“夭折”企業平均壽命為6.09年,日均近800家內資批發零售企業“夭折”。兩相對照,也就不難理解年輕人為何爭搶做公務員。
當然,說政府機構不是給年輕人的,年輕人當公務員就是大材小用,似乎也有些過。年輕人有自己的職業選擇,一部分人把公務員當作自己的職業規劃本身也無可厚非;而且,公務員群體也需要一些年輕精英人士加入,從而能提供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只是當一個社會絕大多數年輕人都擠著做公務員,這就有點畸形了。有打油詩云:碌碌無為一朽翁,四平八穩官場中;問其一生長何技,溜須拍馬與逢迎。雖然過于夸張,但也反映了一些問題。
一個社會,有一部分人去當公務員,大部分人去從事生產和創新,而且兩者間有正常的人才流動,就像最近廣州出現的幾例官員辭職經商,這樣的社會才會有活力。如何激發這種活力?其一,縮小公務員和其他勞動者的福利待遇差別,比如取消公費醫療、養老并軌改革等;其二,降低創業成本,降低稅費負擔,鼓勵年輕人去創業,去制造財富。 (子在淵)
@前溪 : 不是批評年輕人都去考公務員了,也不是勸年輕人不要去考公務員,而是要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年輕人當公務員也未必就是“嚴重浪費”,難道公務員隊伍都要由一些年紀大的,學歷低的組成嗎?現在的問題是,一些年輕人進入公務員隊伍后變得老氣橫秋,沒有“闖勁”,做事沒有干勁,活力被磨滅了。自然,這些年輕人也就被“浪費”了。
@宣華華 : 我們不但要吸引一大批優秀年輕人進入公務員隊伍,更要讓真正優秀的年輕人盡快成長起來,盡早把一批公務員中的“害群之馬”淘汰出局,以期實現“換血”。其實,即便是諾獎得主也未必能深入了解中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