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教師流動“低就”必須“高配”

          首頁 > 

          地方

           > 廣東

           > 教師流動“低就”必須...

          教師流動“低就”必須“高配”

          以行政命令式的“拉郎配”,靠老師交流的“削峰填谷”,并不是解決師資不均的根本之策。若真要實現教育均衡,加大教育投入是前提。

          廣州中小學校之間老師或要流動了。廣州市教育局《關于促進廣州市義務教育師資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目前正在征求意見。《意見》要求,專任教師按照不低于本校專任教師總數5%的比例進行交流,骨干教師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進行交流;校長在同一所學校連續任職10年的,原則上交流到其他學校任職……

          全國各地治理“擇校風”、亂收費,推行小升初不考試,阻力重重,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學校之間差距過大,而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師資水平。針對“名師都在名校”、“名校越強,弱校越弱”的兩極分化格局,廣州此番選擇以教師校際間的交流為突破口,試圖打破教育資源不均,僅從出發點來說,當然值得肯定。

          然而,對老師來說,從名校流動到差校,看起來很像是“人往低處走”,難免會有一些失落感和委屈感。那么交流到差校之后,這些名師會否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只是應付教學?而且名師在這個學校教得好,換了一個學校未必能適應新環境,也可能會教不好;對學校來說,培養一名名師很不容易,誰也不愿意把好的老師交流出去,學校會否選擇能力差的老師去交流?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調研組一項調查顯示:72.7%的校長認為交流來的教師不是學校所需要的,40.36%的校長認為交流來的教師不好管理,36.18%的校長認為流動不利于教師隊伍穩定。這些疑問若不解決,教師交流恐難奏效。

          因而,要想讓教師交流不流于形式,首先還需要用“高配”來解決老師的“低就”心理。征求意見稿也提出,普通學校、農村學校高級教師聘任職數上浮10%,吸引優質學校老師,年度考核為參與流動的教師預留一定的“優秀”指標,但這樣的獎勵顯然不夠吸引力。不妨參考其他地方的經驗,其一,在職稱評定、培訓晉升上向流動老師傾斜,提高其積極性;其二,政府拿出一定的投入,為流動老師設立交通、通訊等津貼,像日本設立了偏僻地區津貼、寒冷地區津貼、單身赴任津貼等,對流動教師進行補償。

          當然,以這種行政命令式的“拉郎配”,靠老師交流的“削峰填谷”,并不是解決師資不均的根本之策。若真要實現教育均衡,加大教育投入是個前提,在此前提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突破:首先,讓老師的薪酬均衡起來,不論在名校還是弱校,同一級別的老師掙的錢都差不多,不會有太大差別;其次,當前最需要縮小的是城鄉間的教育差距,必須加大對農村的教育投入,以免形成農村的教育“洼地”;最后,打通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壁壘,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享有同樣的稅收優惠等政策,在職稱評定、科研項目申請、評先評優上一視同仁,不能讓民校一直備受歧視。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