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神拜佛,對應的場合往往是寺廟祠堂。可在山西五臺縣多所學校,“謝土”儀式盛行。校領導會焚香點蠟,甚至下跪祭拜。而每逢這祭儀,老師要湊份子備紙元寶,不少學生被令下課期間疊“元寶”。山西省教育廳對此表示,這違反教育方針,并已介入調查。(1月13日《新京報》)
毋庸諱言,五臺縣轄下有佛教名山五臺山,當地受供佛儀規類的熏陶,也很正常。“謝土”儀式,在當地究竟是迷信,還是風俗沿襲,還不好說。但可以肯定的是,就算“謝土”屬于民俗,意在“保平安”,它也應注重場合。就如社會學講到的“情境合宜”一樣,任何行為,都應考慮到具體背景。在學校里搞“謝土”之類祭儀,顯然不合適。
如果說,此前媒體曝光的,在有些學校,師生在中高考前求神“托福”,以圖心理安慰,只是小事情,那在五臺縣這些學校上演的,則無疑是“用力太猛”:它會裹上間接宣教的意味,跟教育內含的價值基點不合,也易造成對學生的價值形態侵襲。
要知道,學校是公共機構,承載著育人的功能屬性,也理應培育“凈土氛圍”。考慮到學生心智尚未成熟,辨識力低等特點,學校應當拒絕“怪力亂神”之類的價值侵入,以實現對學生的“特殊保護”,而不能任由其潛移默化中的畸形導引、潛在裹挾。
就此而言,即便有些校領導信奉神祇,無違法規,那也應去專門場合,或在私域內進行,不應把學校當成“自留地”,當成燒香拜佛的道場。作為教師,也該注重行為世范,傳道授業,寓教于行。做法事包含的“問鬼神”紋路,本就與教育邏輯相悖。而以教育者的勸諭姿態,讓學生“配合”著疊紙元寶,其誤導后果也須警惕。
“謝土”法事,就算是風俗,也該“為學生諱”,注意場合。對學校而言,顯然也該跟類似活動“保持距離”,本質上,這也指向著保護孩子的切實訴求。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