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南英語教育,是應放松還是加強?
[新聞背景]近日,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公開征集意見,2016年英語考試分值降至100分。海南的英語考試要不要改革,英語教育怎么開展,也引起海南人的熱議。有人認為,海南的英語教育相對較弱,應該進一步加強;也有人認為,外語教學不能單重英語一科,應給學生和家長選擇語種的權利;還有人認為,為英語降溫是大勢所趨,讓英語回歸為需求者的工具。
海南英語教育:不宜放松反需加強
正言
關于學習,前人有不少肺腑之言,如“藝不壓身”、“活到老,學到老”等等。不過在近日因北京“高考降低英語分值”等新規引發的英語教育的大討論中,不少國人卻將這些“老人言”拋之腦后,認為需要淡化這門國際通用語言的教育。
的確,由于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作祟,我們現行的英語教育本身已存在諸多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如啞巴英語、培訓吸金、低齡推廣等便讓學生壓力山大,讓家長苦不堪言,即便是學校亦有不少困惑,公眾的質疑更是接連不斷。但是,正如不能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一樣,大家對英語教育不滿,更多的還是對其應試的強制性、學習與使用的脫節性等不滿,而并非不愿多掌握一門學問。
即便淡化了英語教育,如果不對應試教育的過度化現象展開根源上的治理,即便沒有了英語神壇,也還會有新的神壇“大放光芒”,給孩子、家長、學校戴上“金箍”念起“咒”。
對于全力以赴加快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海南而言,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不僅不宜放松,反而還亟需加強呢。這既是由我省外語教育底子相對薄弱的現狀決定的,也是我省加快對外合作,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等戰略定位所不可或缺的。需要改變的,只應是教育技巧、學習方法,而并非英語教育本身。
中小學外語教學不應僅限英語一門
作者:巴覽
在筆者看來,現代社會掌握至少一門外語是有必要的。但是,在面臨林林總總、各有千秋的外語時,學生和家長應有選擇權,教育部門應給予保障。
按照現行高考制度,高考外語科目可選擇英語、俄語、日語等六種語言。在不少省份,學生可以在普通學校或專門的外國語學校選擇非英語語種學習,參加中考、高考時也可自主選擇語種。海南的現實情況是,中小學校英語以外的外語教學力量薄弱,缺乏采用多種外語教學的中小學,使用其它外語參加中高考的考生基本沒有。
筆者就有朋友在三亞學院學習俄語,她說海南的同學以前學的都是英語,只有到大學才能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他語言。我們知道,學習新語言,通常越早學越簡單。試想,如果中小學生能自由選擇語種,他們就可以利用好學習語言的黃金時間,培養起更好的語感和語言習慣,進而取得更高的語言能力。
從全局上看,要建設國際旅游島,海南不僅要和英語國家打交道,東歐、中亞等地的很多國家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客源地,我們與各語種客人交流的場合越來越多,其它語種人才越來越缺乏。這就更加凸顯了多種外語共同進入中小學教育的必要性。
單重英語的中小學外語教學模式,已經越發不合時宜了。改變起來雖前路坎坷,但筆者相信,只要方向對了,努力去做,就能見到成效。
讓英語教育:回歸工具屬性
作者:饒思銳
為英語降溫,僅降低分數還遠遠不夠,必須讓英語回歸其工具屬性,不再將其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而是應當讓其成為興趣教育的一部分。
在強調這一觀點前,我們要搞清楚三個問題:為何要學英語?誰需要學英語?是不是全民都需要學英語?誠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語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它不是唯一的交流工具,如果學習英語是為了跨文化交流,那么顯然只有需要跨文化交流的人群才需要學習英語,在一個非英語國家里全民學英語也就顯得有些荒誕不經。
更可怕的是,全民學英語的成果只是:僅有不超過5%的人能用外語無障礙交流。在升學、畢業、評職稱都要考英語的今天,多少偏才的命運因此被扼殺,更可怕的是人力、時間資源的浪費。
當英語從應試教育的敲門磚成為制約人才發展的攔路虎時,讓英語走下神壇,讓英語崇拜回歸理性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中高考是中小學教育的指揮棒,北京作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其改革必將對全國產生示范效應。這種趨勢就是讓英語回歸語言工具,誰需要誰去學。
英語回歸工具屬性后,空出的時間既可以給學生減負,又能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興趣學科,如天文科學、電子科學、人文藝術等等,通識教育、常識教育及公民教育有望得到強化,我們何樂而不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