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雷聲大雨點小,學生減負越減越重,補習班占位班越限制越紅火……面對“家家有學生”“人人有意見”的教改“老大難”,山東濰坊卻很有些“一馬當先”之勢。身為“功臣”的教育局局長張國華說,教育改革不是沒有希望,但首先要做到自我革命。
記者:濰坊教育改革,不僅是在山東,甚至在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力。能否概括一下你所領導的濰坊教育改革的主要特點?
張國華:有兩個主要特點,一個是深入性,另一個是綜合性。濰坊的教育改革,都是從具體問題入手,最終深入到制度層面。例如,針對群眾擔心、社會高度關注的校園安全、師德等可能損害學生基本權益的問題,我們研究確定了每所學校都必須建立12項“育人為本”的基本制度,和與之相適應的對學校及相關責任人失職瀆職的問責制度。
另外一個,濰坊的改革不是某一領域的單兵突進,而是綜合性、系統性的改革。教育的問題盤根錯節,單一領域的改革很難取得根本性成果。我們這些年搞了中考改革、推行校長職級制、創新教育督導制度、建立教育工作滿意度調查制度等等,都已涉足了教育改革發展的深水區。
記者:您剛才講到,濰坊教育改革的特點之一制度改革,其實其他不少地方也開展過類似的改革舉措,但結果難以令人滿意,還有的不了了之。你是怎樣把濰坊的改革引向深入的?
張國華:我們的制度建設不是確立之后就一陣風似的過去了,還要根據實際需要不斷完善、發展,并要向社會公布,由社會來監督。
我們的改革,是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開始的,就是說每一項改革舉措,都是為了解決當時面臨的突出問題。有了問題先導,按照對教育規律的把握,基于我們的價值追求來研究解決問題的思路。這和由上至下安排或者從別的地方學來的經驗不一樣。只有對自身問題感受得深,才會有持久的改革動力,才會有遇到困難不放松的勁頭。
記者:您剛才還提到,濰坊教育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變革,涉及方方面面,那么,濰坊教育改革的主線是什么?換句話說,濰坊的教育改革是圍繞著什么展開的?
張國華:一個貫穿始終的主線是教育部門自身的改革,就是革教育部門自己的命,通過自身的改革來引領學校的改革。教育上難以解決的問題,表現在學校,而根源大部分在部門。濰坊教育改革之所以能推動,就是從轉變部門職能做起的。我們當時總結了四句話:簡政放權,民意匯聚,網格化督學,項目化破解。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構建服務型的部門,教育部門從行政化管理轉變為專業化服務。
記者:您2006年上任濰坊教育局長,至今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堅持了7個年頭,濰坊的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圍繞教育改革,你下一步關注的重點在哪里?
張國華:職業教育。我們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框架和制度已經定型,大的體制機制完全能夠支撐素質教育和負擔減輕。但是孩子還是無法很坦然地放下心來干自己喜歡的事,原因是最終都要過高考獨木橋。所以,我最近關注的重點是在職業教育,我認為職業教育是制約整個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我們的目標是搭建一個立交橋,讓職業教育和普通學歷教育互通互聯,讓孩子們能夠徹底地進入一個自由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的狀態。從濰坊教育改革的邏輯來看,這是一脈相承的,改革的腳步已經走到這里了。
記者:你從事教育改革這么多年,最深刻的體會是什么?
張國華:教育改革不是死胡同,大有可為,大有希望。我覺得不要一提教育改革,就垂頭喪氣,好像根本看不到希望。事實上,通過我們這十多年來的改革實踐,我覺得教育改革不是沒有出路,只要把握好教育規律,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地干下去,一定能夠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