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做客山大 對話文學與人生
中國教育在線訊 同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與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16日共同做客山東大學文學大講堂,開展了一場主題為“文學與人生”的跨國對話。
莫言談到,文學與人生密不可分:眾多人的生活構成了社會,而文學也是在社會的基礎上創作得來,可以說,文學即是人學。莫言認為,真正讓人喜歡的文學作品,不應只是表揚人性善的一面,同樣也不應回避人性惡的一面。
對于文學與人生的關系,勒·克萊齊奧認為,只有自然沒有文化,人生存在就沒有意義,而只有文化沒有自然,人也不可能存在。他指出,法國現實主義作家的生活中處處體現著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便是人生。
兩位作家來自不同的國度,但卻都有著挨餓的人生經歷。他們都表示,自己的文學創作有很多源于童年的生活。莫言笑談,每次到國外,他都把自己的挨餓經歷作為重點來演講,但后來才發現,原來不只是在中國,其他國家的文學家也都有過挨餓的經歷。
勒·克萊齊奧講到,自己出生于戰爭年代,曾經多次因饑餓得病,那時候,只有暴力。當戰爭結束后,他接觸到文學,卻始終不能忘記生他養他的土地和農民。所以在他之后的作品中,很多提到了那片土地和那些農民。也因此,當他讀到莫言的《紅高粱》時,更能體會到書中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談到中法文化的互相影響時,莫言表示,法國的文學對中國的影響非常之大。讀到《巴黎圣母院》,給很多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也讓人非常向往。法國的很多作家,像雨果、巴爾扎克、羅曼羅蘭、左拉、福樓拜等等,在中國都是耳熟能詳的名人。
在談到中國文學時,勒·克萊齊奧講到,他非常喜歡中國文學,而且特別喜歡老舍的作品。今天有幸來到冬天的濟南,他對老舍所寫的《濟南的冬天》有了更深的感受。他認為,法國的文學作品是針對特定人群的,而中國的文學作品卻是針對社會上的所有人,這是他非常喜歡的。
關于文學的創作,莫言與勒·克萊齊奧都認為,文學源于生活,卻不同于生活,作家的講述與現實情況可能有很大的差別。莫言也坦言,作家5%靠的是天分,15%靠的是機遇,剩下的80%靠的是勤奮工作。一個作家,需要很多毅力和耐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