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與江蘇石油石化發展戰略研究基地”在常州大學揭牌。該基地既是江蘇省的決策咨詢研究基地,也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的戰略研究基地。
歷經35年的建設和發展,常州大學依托石油石化“底色”,緊跟國家、江蘇省特別是常州市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在提升優勢學科的基礎上,重點發展生物制藥、城市軌道交通等新興領域,逐步形成學科交叉的態勢。常州大學校長浦玉忠說:“進一步提高這些專業的辦學水平、鑄就核心競爭力,加強產學研合作是關鍵。”
浦玉忠提出,搞科研就要搞有效科研,即教師為企業做橫向科研時,以這樣的標準進行考核:一有沒有技術的創造和創新,二有沒有給企業帶來實質的經濟效益,三是否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要把產學研做實、做深、做活,才能避免合作中的‘門診現象’,建立有機、長效的聯系機制。”
圍繞地方經濟轉型升級要求,近年來,常州大學正不斷加強新能源、新材料和綠色化工等方面的產學研合作,為新興產業提供支撐。比如與常州中英科技合作的“超頻微波項目”、與常州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合作的“循環經濟”項目等。
為解決吐哈油田的技術難題,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教師韋忠良只身來到新疆,面對四周的戈壁灘,他每天步行于各口油井之間,搜集第一手實鉆資料,有時一天要走上四五十公里。實驗提前半個月完成,韋忠良的表現感動了每一個服務的企業。如今,常州大學已與眾多油田簽訂了合作開發項目。
在常州大學,像韋忠良這樣的老師數不勝數。孫江濤教授研發了“抗癌新藥硼替佐米”合成技術,并與常州亞邦藥業集團對接,進行了發明專利獨占許可權的轉讓。常州大學組織4個科研團隊與常州龍騰太陽能公司合作,打破國外對槽式聚光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壟斷,建成國內第一套100米長的太陽能槽式熱發電采光示范系統。
“幾乎所有院校都在做產學研,而且名牌高校占有絕大部分資金、設備等。常州大學要在競爭中突圍,必須進一步扎根常州乃至江蘇大地。”常州大學黨委書記史國棟告訴記者,學校啟動了“產學研111工程”,選派100名素質好、業務精的博士、教授到鄉鎮、企業掛職;建立100家產學研合作基地;培育10家特大型企業為長期緊密合作伙伴。
通過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教師的科研積極性得到激勵。截至目前,常州大學已與20多個市、縣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與1200多家企業洽談并實施了產學研合作項目,先后在全國各地建立了156個產學研合作基地。大規模的產學研合作帶動學校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7年內4次獲得國家科技大獎;被列入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專利申請量進入全國高校百強;常州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成功入選科技部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成為學校歷史上首個國家級平臺;2012年,常州大學42個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資助金額達2024萬元,申報數、立項數和資助經費均創歷史新高。該校去年還獲得江蘇省的人文社科一等獎,這個獎江蘇省高校系統一共只有13項。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