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研究顯示:中美大學生生師互動差異大

          首頁 > 

          地方

           > 北京

           > 研究顯示:中美大學生...

          研究顯示:中美大學生生師互動差異大

          研究顯示,對比中國985院校與美國研究型大學,在學業挑戰度、主動合作學習、生師互動、教育經驗豐富度、校園環境支持度等五個指標上,除生師互動外,兩國大學均沒有明顯差異。

          在今日清華大學舉辦的“全球化時代大學生學習與發展研究”國際研討會上,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史靜寰與中外同行分享了一項歷時三年、近百所院校參與、超過10萬名大學生參加的“中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部分研究結論。

          在對生師互動的小題項進行分析發現,中國“985”院校學生“和老師一起做研究”得分高于美國研究型大學,但“學習表現得到任課老師及時反饋”、“與任課老師討論自己的職業計劃”兩項卻大大低于美國同類大學。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研究型大學目前存在的問題:重科研、輕教學,重研究投入、輕人才培養付出。

          對比美國同類數據發現,28%的“985”院校學生反映其學習表現從未得到老師的及時反饋,美國同類院校約為8%;55%的“985”院校學生從未與任課老師討論過自己的職業計劃,美國同類院校約25%。

          史靜寰說,生師互動相差最大的是討論作業和分數。由于傳統影響,中國學生似乎還不習慣和老師討論自己的分數。

          此外,由于中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75.6%的學生是“第一代大學生”,即在他們之前家中長輩中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與出身于父母是大學生家庭的學生相比,“第一代大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更負責,但較少參加班級討論、體育鍛煉等,更多喜歡網上聊天、游戲。他們在校園內的學習投入與影響因素特別值得關注。

          史靜寰表示,大學的“教育性”因素對弱勢群體學生的學業和價值觀影響尤為明顯。雖然人的成長是個體先賦性因素和后天教育綜合影響的結果,但教育的收益對于社會弱勢群體尤為重要,教育改變人的社會地位,不僅通過賦予知識、提高能力,還通過改變其自我認識,形成新的價值觀。

          近年來,以大基數、高速度、短時間為特征的“中國式”高等教育大眾化之路引起世人關注。史靜寰認為,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重在揭示宏觀體制上教育與政治、經濟、社會的聯系,面對育人、教與學、師生之間的交往等微觀層面則關注相對較少,而后者卻是大學的首要責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