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東南大學逾5000名學子奔赴貴州、四川等中西部及全國各地,直接服務群眾數近40000名”,9日,東南大學團委書記周勇如是說。在東南大學開展的一系列主題鮮明的實踐活動中,一名大二學生張先漢自費赴尼泊爾進行支教活動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據了解,2013年東南大學圍繞“實踐激揚青春志,奮斗成就中國夢”的活動主題,組建了包括基層宣講、科技支農、教育幫扶、文化宣傳、全民閱讀、醫療衛生、生態環保、創新實踐、創優創業、團建促進、彩虹人生、實踐尋訪等十二大類在內的512支服務團隊,此外還有自發組織的學生團隊與個人。
在這5000余名大學生中,張先漢是最特別的一個,他經妹妹推薦報名參加了一個名為IVHQ的國際志愿者組織,自費走出國門前往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開始了為期24天的支教生活。
張先漢介紹,雖然去之前已經知道當地條件的艱苦,但是來到首都加德滿都當地的貧窮依然震撼著他,除了幾條中國援建的公路外,其他基礎設施幾乎看不到。支教環境也很糟糕,教室就是用一塊大木板支撐而成的,木板下面是破敗的水泥墻堆,教室內僅有的一塊黑板也是破的。同樣是當地的生活也是極端貧困。當地人一日只吃早晚兩頓飯,而普通民眾,能吃上土豆已經不易。由于當地民居普遍分布在農田周邊,晚上睡覺時房間內爬滿了螞蝗,對于支教的學生來說,每天睡覺前都要在房子四處撒鹽。
由于學校老師不足,這次隨團來的志愿者被隨機分配于日常教學工作,很多人都是身兼多職,張先漢既教英語,又教數學,還會去教體育。在這里最令人頭疼的是,雖然尼泊爾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是孩子們的發音都帶有濃重的尼泊爾口音,學生能聽懂他的話,但是孩子的話,他們卻理解不了。
張先漢表示,此次支教難忘的是當地孩子的純真和快樂心境,雖然當地的環境非常破舊,但是所有的孩子們都有一種積極的求知欲望。而對于此次的尼泊爾支教的經歷,張先漢感慨,去了以后他覺得自己的人生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地的貧窮和簡陋讓他深受震撼,讓他覺得自己是個幸運兒,因此要珍惜眼前的時光,不能浪費生命。
據悉,在東南大學的圓夢中國公益行志愿服務中,東大學子深入到基礎教育薄弱、教育資源匱乏、學前兒童、留守兒童、夢想支教團、夏令營等活動,為當地的孩子提供早期文化興趣引導、心理輔導、親情陪伴、文體活動、愛心捐贈等志愿服務,讓孩子們了解大山外的世界,激發好奇心和興趣,以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種下夢想的種子,擁有實現精彩人生的青春夢想。
近年來,東南大學堅持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以實踐活動為載體,以實踐育人,讓學生受益,并且基于“全校育人”的理念,東南大學首先在組織上保證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順利開展。在師資隊伍建設上,目前,東南大學已簽約自愿承擔每年指導社會實踐任務的教師達139名,其中,專業業務教師92名,思政線教師47名;博士研究生128名;碩士研究生156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