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的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見稿調整了英語和語文科目的比重,意味著國學教育將大幅回歸。昨天記者從通州和大興區教委了解到,其實早在2008年左右,兩個區陸續參加了“十一五”、“十二五”教育部規劃國學教育專項研究課題,在部分中小學試點開設“國學課”。
教育部國學專項研究課題組執行主任張健表示,2015年,北京市將率先進入課題實驗結題論證。
進展
兩區試點“國學課”
據介紹,試點國學課的通州和大興區部分中小學用的是教育部國學專項研究課題組編寫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這套教材共包含《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論語》、《孟子》等17本標準教材,涉及國學經典、傳統藝術和民俗文化三部分,被課題組認為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套成體系的中小學傳統文化教材。
2008年左右,大興、通州兩區的部分中小學開始試用這套教材,而在全國范圍,江西上饒縣、青海湟中縣、河北灤縣、山東桓臺縣等地區也已參與到課程實驗。
據通州區教師研究中心主管教育科研的副院長蘇金良介紹,截至目前,通州共有33所中小學成為國學實驗校,其中,小學18所,中學15所。小學所有年級都會在每周給國學教育至少安排1課時,使其成為必修課。初三、高三階段因升學壓力不開設國學實驗課。
據大興區教委介紹,該區已有20多所小學在試點“國學課程”。
效果
利于學生人格培養
大興區教委副主任周愛彬表示,目前大興區的試點整體感覺效果不錯。
她表示,開設國學課首先對學生德育、做人道德底線、尊老愛幼等方面都有所教育和培養;其次增強了學生國學素養。通過國學課程這個平臺,讓學生更加了解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不斷深入學習,還可使學生更加熱愛中國,樹立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念。”
蘇金良總體負責通州區傳統教育課題實驗,他表示,在梨園鎮中心小學,學生們接受國學實驗教育后,開始給父母洗腳,幫父母做事。國學中有很多思想對人格培養有益處,像《孟子》倡導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君子品性等,希望在課題實驗結題論證后,能再繼續推廣,進一步利用國學培養中小學生的人格。
展望
北京還未考慮全市推廣
據介紹,2010年9月27日、2011年3月31日,該課題組分別向北京市教委提出《北京市中小學傳統文化教程》(共11冊,小學、初中使用);《中國傳統文化教程》(《大學》、《中庸》、《道德經》;5-6年級使用);《中國傳統文化教程》(《孫子兵法》、《聲律啟蒙》、《中國古典詩詞欣賞》詩卷、詞卷;1-6年級使用)初審、重審申請,經北京市中小學地方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后通過,可在試點校課堂進行教學實驗。但規定,實驗期間未經批準,不得擴大實驗范圍,經一個完整的實驗周期后,該教材需報送北京市教委審定。
張健表示,2015年,北京市教委將首個進入課題實驗結題論證。屆時,今后如何推行,是否能推廣,或將有個說法。
對此,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昨天表示,2015年,該教材通過一輪實驗后可向市教委報審,市教委會組織相關專家對教材進行審議。另外,還需通過行政審批手續才有可能正式進入中小學課堂。
這位負責人還表示,針對近日北京市出臺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北京相關部門正在研究有關國學教育的教材和課程等相關問題,“因為中高考改革方案剛出臺,相應配套措施正在研究中,還沒最后確定下來。”
■ 現場
地點:大興二小
讀經典不用考試
“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昨天下午3時,大興二小一年級1班傳來朗朗的讀書聲,這是學校專門開設的校本課程“國學課”。
學生們看著視頻里播放的“弟子規”,拍著小手有節奏地跟著老師宋聰穎朗讀著。當遇到不認識的字時,高亢的讀書聲立刻減弱,參差不齊。
“我一年級時也學過。”正在操場上跑步的三年級6班的王驀霏說,這些內容都不是特別難,主要是以背誦為主,跟語文課不太一樣,不用做題也不用考試。
據該校副校長張艷清介紹,該校從2006年開始在18個實驗班開設國學課,2007年在全校推廣。目前已把“國學課”作為校本課程納入到課表里,每周二下午是固定的“國學課”時間。
■ 聲音
大興二小語文教師
家長也和學生一起背誦
大興二小語文教師宋聰穎說,2006年該校剛開國學課時,學生們感覺很新鮮,而學校一開始就不給學生設定各種框框和壓力。
“低年級學生學弟子規、三字經時,就像背兒歌,特容易接受。”為激勵學生的興趣,學校會給學生發喜報發獎狀,學完一課,誰會背了,老師就發張喜報。各單元都會背了,就發獎狀。宋聰穎說,國學課程不但學生喜歡,有些家長也跟著學生一起背誦。
她說,小學階段開設的國學課主要是蒙學,雖然內容不是很深奧,但對學生來說,除了有文化積淀外,還增加了學生的語感。她經常教5、6年級的學生“聲韻啟蒙”課,這節課對仗的內容較多,每講完一節課,她就會出個上聯,而后讓三五個學生圍坐在一起合作寫出一個下聯。興趣也延伸到課堂外,學生去公園或到哪兒參觀時,也開始注重對聯。“有個學生去頤和園玩,回來還專門買了本對聯的書籍拿到班里給同學念。”宋聰穎認為,這就是給學生一個潛移默化的熏陶和積淀,使他們慢慢對國學感興趣。
通州中山街小學副校長
女兒誦古文后學會敬老
通州區中山街小學副校長王曉慧介紹,該校已有另一門古詩背誦的校本課程,所以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機會更多。
在低年級,每天利用7點40分到8點間的晨讀時間,學生們會跟著老師誦讀。
每逢六一兒童節,低年級學生還會以跳韻律操的方式,和著音樂誦讀《三字經》和《弟子規》。如今,學生寫作文時,會經常引用學到的古文。
她的女兒就在上二年級,平時雖然只是吟誦古文,說不上太懂,但她感覺,女兒還是和以前不同了。如今,見到姨家的妹妹沖姥爺大聲叫嚷,她就會提醒妹妹,你應該尊敬老人。
開設國學課首先對學生德育、做人道德底線、尊老愛幼等方面都有所教育和培養;其次增強了學生國學素養。通過國學課程這個平臺,讓學生更加了解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不斷深入學習,還可使學生更加熱愛中國,樹立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念。 ——大興區教委副主任周愛彬
傳統文化教育中小學實驗教材
教材種類:《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論語》《孟子》《道德經》《孫子兵法》《大學中庸》《古文觀止<中國古典詩詞欣賞>》等17種
試用地區:大興、通州部分中小學,江西上饒、河北灤縣、山東桓臺等16個地區的中小學
三大模塊:低年齡段蒙學基礎教育,中年齡段詩詞音律教育和高年級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教育
三大內容:經典教學、民俗文化與藝術、漢字字體識讀
傳統文化教育中小學實驗教材設置
君子泰而不驕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論語·子路》
【譯解】孔子說:“君子安詳、平和而不驕橫,小人驕橫跋扈而不安詳。”
【拓展】這是君子與小人的一個區別。“泰”在這里有度量寬宏、性格爽朗等諸多含義。君子為人安詳舒泰,就不會傲慢無禮;小人常懷驕橫妒忌之心故心態不平而時常焦躁不安。所以,君子與小人,氣量不同,見識不同,所以心情、氣度、儀表、舉止自然也就大不相同。
【鏈接】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北宋]蘇軾
節選自《論語》(下)第三十一課
■ 建議
“應制定統一國學教材”
專家表示,應給國學教育足夠的發展空間
“認為傳統文化有學習價值挺多,但認為有用的不多。”昨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解釋稱,這是因為目前國學教育尚未與升學考試掛鉤,但他也不贊成,教育部門盲目利用諸如掛鉤升學考試這樣的行政手段,推動國學課進課堂。
他認為,對于教育部門而言,更重要的是給予空間,吸引真正對國學教育感興趣的教師和希望提升國學文化素質的學生,“而不是簡單要求大家去學國學。”
在具體的教育方法上,儲朝暉認為,不能過多死記硬背,而要引導學生對古文內容進行獨立、辯證思考,提升他們的思辨能力。此外,也要防止走極端,避免只學國學,而忽視數學、語文等科目學習的情況。
“國學課不是語文課的替代,而是補充。”通州區一所小學教導處負責人根據目前該校教師反饋的經驗建議,教育主管部門最好確定一套權威統一導向的國學教材,并建立定期的國學教師交流平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曾提交提案建議國學進入中小學課堂。昨日,他表示,國學進課堂,既要有學科教育教學研究,又要配備教材、教師,并輔以教學評價體系。關鍵是,實行“全國一個教學大綱,一套標準化教科書”,即“一綱一本”。
■ 教材
成體系教材大陸僅一套
為人教版《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每冊含經典教學、民俗文化與藝術、漢字字體識讀三部分
“人教版《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是目前大陸唯一一套已成體系的傳統文化教材。”“十二五”教育部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研究》課題組執行主任張健稱,教材是基于教育部“十一五”階段八年課題研究成果,由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編寫而成的。
這套教材已是中心編寫的第四版,課程規劃分為低年齡段蒙學基礎教育,中年齡段詩詞音律教育和高年級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教育等模塊,共包括《弟子規》、《三字經》等17種教材。
按照課程計劃,建議一年級學習《弟子規》,二年級學習《三字經》,初一學習《孫子兵法》,到高中再學習《道德經》。
其中,民俗文化與藝術教學模塊涉及“中國傳統歷法與節日”、“中醫與兒童保健”、“中國茶文化”等多個文化主題,在每冊教材中分別配置其中一個專題。
以建議五年級上學期修讀的《論語》(節選)上冊為例,該書精選了《論語》中《學而》篇到《泰伯》篇的經典語錄,并附有相應歷史故事,相應的民俗文化與藝術模塊則是“中國傳統書法藝術欣賞”。
全書共分20課,每一課講述相應孔子語錄,并附有譯解、拓展及名言鏈接,在課程后面還有漢字字體識讀,比如讓學生摹寫關于“鮮”字的金文、小篆、隸書、繁體、行書等字體,最后還有一篇配有漫畫的小故事。
142頁的書中,介紹《論語》的占86頁,而“中國傳統書法藝術欣賞”則有41頁。
對于這一教材的評價,大興二小語文教師宋聰穎表示,該教材中的《論語》只是節選,不是整冊的,從學生積累這個角度講,這些內容沒問題,但如果想系統地學,還是整冊內容更好。
【背景】
臺灣教材難合大陸學生胃口
但與這套教材相對,曾有媒體報道,臺灣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已在近30所中學試點。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臺灣高中必選課教材,由中華書局引入。經比較,引入版與原版內容、體例基本一致,分上下冊,選入《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四書內容。
媒體報道顯示,其中,最大的改動是將每個單元的“今人今事”課外閱讀,多將原版內容換成大陸學生熟知的“名人事跡”,例如扎根“懸崖小學”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陸建芬。
不過,據媒體報道,此套教材引入各中學試點時已現受阻跡象。
對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墨卿解釋稱,臺灣國學教育與大陸存在很多不同之處。在他看來,臺灣高中國學教材編選精良,內容豐富,但也是基于臺灣本土文化環境和國學基礎編輯而成。
一般而言,臺灣高中生在學習《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時,通常要按照教材規劃進行研究性學習,也就是在老師引導下自主合作學習。
而這些學生由于從小學到初中,都接受良好的國文教育,“其中40%內容都是文言文、詩詞”,所以具備比較扎實的國學基礎,適應相對艱深的臺灣國學教材時,也比較容易。
而大陸高中生自幼就缺乏系統的國學教育,也就很難直接使用高要求的臺灣版教材。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于日前表示,對兩岸傳統文化教材交流,教育部持贊同和支持態度,但教材的遴選和使用有完善的程序,目前這套教材并未作為大陸中學必修課以及選修課的教材使用,大多只是師生的課余讀物。
■ 焦點
教師需先回爐培訓
“培養具有國學文化基礎和傳統藝術修養的專業師資,是目前最艱巨的任務。”教育部一國學專項研究課題組執行主任張健說,培訓工作的重擔由課題組和各地教研部門共同承擔。
通州區教師研究中心主管教育科研的副院長蘇金良介紹,自“五四”提倡新文化以來,學生就很少接受系統的國學教育,導致不管是以前的老師,還是新近畢業的教師,都需要在教授國學實驗課前,進行回爐再培訓。
自2009年到今年暑假,蘇金良估算,有二三百名通州中小學教師拿到證書。但他在觀摩區里國學實驗校“賽課”時,仍感到師資力量不平衡。大興區教委副主任周愛彬也表示,受到師資等各方面的影響,雖然目前該區小學有50多所,但并不是每所學校都適合開國學課。
張健認為,即使師資力量有保障,也需要有效調動教師積極性,因為國學課并不與升學掛鉤,可能對教師的動力不夠。
市面讀本不成體系
目前,市面上已出現大量國學讀本、經典讀本,是否能促進中小學國學教育發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墨卿認為,品種和數量的多少并不代表國學教育體系的健全和完善,有的甚至不能形成體系。
“真正成系列的國學讀本不多,比較雜。”通州區中山街小學教務處郭姓負責人介紹,現有市面上的國學讀本,基本都用作資料使用。每學期學校都會到市場上選購專業書籍,其中有不少國學讀本,將書選購回校后,該校國學實驗兼職老師會選擇一些作為備課資料。
教學方式需結合時代
“現在很多地區開設的國學課只是以背誦經典為主,教師只需帶領孩子們讀和背。”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原主任、國家文化戰略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構建研究》課題主持人徐鴻武教授認為,這樣的教學方式不提倡。
他說,雖然傳統文化教育可能算是一門全新課程,對教師而言比較陌生,但課程蘊含的精神,如“孝悌”、“仁愛”對大家而言并不陌生,如何講好需教師結合當下學生特點,琢磨學生喜歡的方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