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補繡,這一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如今又增加了多名“中學生傳承人”。昨天,海淀區教委透露:中國地質大學附中開設宮廷補繡校本選修課,成為該區高中特色發展實驗項目課程建設成果之一。這一久居深宮,被稱為“百年前3D繡”的傳統技藝在校園中得到傳承。本市也開發出首部宮廷補繡校本教材。
日前,記者走進了“宮廷補繡”課堂,中國地質大學附中教學樓三層的一間教室里,十六七名高中生正圍坐在一起,低頭擺弄著,其中還有不少男孩兒,舞著“繡花針”,有模有樣。
“這叫宮廷補繡,也叫絲綾堆繡。”高二(3)班學生鄭妍輕聲說著,邊說邊拿一塊紅色鳳尾紗,與擺在眼前的紅色大鯉魚圖案對比后,輕輕貼在作品上。
高二(6)班學生吳麗穎舉著剛做好的卡通人物,迫不及待地讓老師“鑒賞”。“我做的這個不難,那個得做一學期。”吳麗穎指指鄭妍正做的紅色大鯉魚。
孩子們的巧手之下,上燈臺偷油吃的小老鼠、得意地坐著自行車的小豬……一個個憨態可掬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
宮廷補繡雖說是繡,但其實以貼為住,繡為輔。據任課教師張繼紅介紹,學習宮廷補繡,需要撥針、鑷子、針、錐子等工具,要先描圖,然后還有標色、畫毛邊、剪圖板、貼棉、開紗、撥活、攢活、組裝等多道工序。
作為地大附中的校本選修課,只要喜歡,初中和高中的學生都可以學習宮廷補繡。學校原本以為選這種接近刺繡的課程會是一水兒的女生,沒想到,選課的竟有三分之一是男生。“一些男生平常調皮搗蛋,練上這門手藝,一坐倆小時不帶動的,做出來的活兒棒著呢!”學校老師說。
宮廷補繡源于遼金,盛于明清,作品色彩絢麗,具有淺浮雕效果,好似“3D”。這項技藝已流傳千百年,被稱為“百年前3D繡”,而且一直藏于深宮,極少出現在普通老百姓家。2007年,該技藝被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地大附中在全市第一個開出宮廷補繡課,授課教師張繼紅雖出自本校,但來頭不小,她是宮廷補繡第三代傳承人賈大雙的弟子,現已成為第四代“準傳承人”,而且是惟一一個“跨界傳承人”。
今年45歲的張繼紅畢業于北京教育學院服裝設計專業,從教22年,她利用業余時間自學了剪紙、絲網花制作等技藝,別人丟棄的手紙卷、酒瓶子、包裝盒等,在她看來都是“寶貝”,稍一加工,便成了一件精美的手工藝品。
2012年,自費在北京抽紗研究所“充電”的她與賈大雙結識,賈大雙被她富有立體感的作品“征服”,決意收她為徒。
正是擁有這樣一位教師,地大附中校長楊復興才拍板開設宮廷補繡校本選修課,在校園中傳承非遺技藝。
為響應國家對“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要求,更好地在中小學生中傳承這門技藝,即日起至1月6日,地大附中在朝陽文化館舉辦宮廷補繡展覽,并正式推出校本教材——《宮廷補繡技藝教程》,該教材成為首部適合中小學生學習的宮廷補繡教材。
據了解,這本教材的編制歷時一年,經過多次修改。該教材分為基本介紹、制作流程、制作技法、作品欣賞四個章節。今后,賈大雙還要帶領她的團隊,為《宮廷補繡技藝教程》制定考核標準,力爭將這門技藝推廣至中學生勞技課中。
賈大雙表示,受各種條件所限,目前宮廷補繡這門傳統的手工裝飾藝術傳承人并不多,一度還曾失傳。看到地大附中開設宮廷補繡校本選修課,她非常欣慰,“孩子們并不一定要學得多么精深,只需要了解和掌握基本技術,創作出符合時代的作品,就達到了傳承目的。”
名詞解釋
宮廷補繡
宮廷補繡,是中國古老的刺繡技藝與唐代“堆綾”、“貼絹”技藝的結合與發展,它是用天然絲織物綾、羅、綢、緞、棉、麻為材料,融匯多種技法,色彩絢麗,做工精細,具有淺浮雕效果的裝飾藝術品。由于制作工藝多以堆貼為主,以繡為輔,所以人們又稱它為“絲綾堆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