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雜費用、寄宿費用的補貼同樣可以由國家承擔。減輕家庭對義務教育的經濟負擔,就能幫助更多貧困兒童入學。
1月14日《人民日報》報道,記者奔赴四川涼山地區,就前期曝光的涼山童工問題進行了采訪。在記者的采訪中,記者發現,未完成義務教育的女童竟然有著豐富的打工經驗。此種現實,讓人頗為驚愕。
涼山地區因為各種原因,至今依然非常貧困。在彝族聚居地區,人畜混居的問題在逐步突破解決,但是沿著公路往大山里面的村莊走,就如同沿著文明的發展回溯歷史,從吃坨坨肉直到吃煮土豆。但是,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出現輟學兒童違法打工,不止是家庭的責任,更是社會的責任。
我國勞動法對于童工的規定是16周歲,而國際公約中,對童工的規定是不低于15歲,同時完成了義務教育。相對而言,我國對于童工的年齡規定更高,為此更需要配套的社會政策充分保證兒童完成義務教育之后,才開始進入社會。
這些年,涼山地區學校的硬件條件改觀很大,除了良好的樓房之外,有些貧困地區的學校提供免費午餐的廚房,里面配有絞肉機、自動蒸飯機等設備。同時,全社會對于涼山助學事業的支持也力度空前。但這些硬件的改觀、老師的努力與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還不能夠充分地留住兒童。
對當地兒童而言,語言是很困難的一關。涼山的彝族村子里,許多孩子到了五六年級的階段,也只能勉強聽懂一點漢語。而如果他們只能熟練掌握彝語,很難繼續進行學習深造。對少數民族的發展而言,確保使用彝語的彝族能夠擁有發展的機會,不僅僅是寫在法律之中的承諾,更是需要在實踐中突破的一個難題。
統一的教材也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大山里面的孩子完全無法理解課本中描述的世界,滿大街穿著擦爾瓦的人,理解不了羽絨服和皮夾克的世界。針對民族地區實行因材施教,開發符合他們生活體驗的教育課程,不讓教育內容脫離生活更多,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除以上對于彝族文化權利的保護之外,經濟因素是造成兒童輟學的一大關鍵。免費午餐制度已經開始實行了,而學雜費用、寄宿費用的補貼也同樣可以由國家承擔。減輕家庭對義務教育的經濟負擔,就能幫助更多貧困兒童入學。不發達如戰后的日本都有魄力提供各種優惠保障兒童的入學,而發達如現在的中國更應如此。
此外,涼山社會的發展也有待繼續突破,解決歷史遺留的艾滋病、吸毒、酗酒問題,讓家庭能夠真正健康有序的發展。良好的家庭才能有穩定的環境保證學齡兒童的教育,也不會讓學齡兒童覺得在外打工竟然比在家生活更為愜意。
涼山的童工問題,除了一聲嘆息之外,還需要在社會、經濟、文化權利方面全面保證當地家庭和兒童的發展。無論如何,讓學齡兒童進入社會,不僅不符合國際人權公約的最低要求,也是一個社會的恥辱。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