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國高考平均錄取率76%,最低的省份是70%。這個數據是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2014年9月4日公布的,當時他正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有關情況。
單從數字上看,各地高考招生錄取率差距正在縮小,2013年的最低和平均數相差6%,而2007年的時候這個差距是17%。不過我們在分析高錄取率地區的時候,動輒90%的高招錄取也未必讓考生興奮,在持續的生源危機和高校同質化的夾擊下,考生對名校的追求,和高校對生源的渴求,反而變得對立起來。在這種大環境下,高招錄取率還真的那么重要嗎?
未來的幾年,人們會越來越不在意高招的錄取率。首先是錄取率這東西不能像股市那樣上躥下跳,肯定會進入相對平穩的區間;其次,上線了未必填志愿、錄取了也未必會報到,很多高校很可能在高錄取率下空歡喜一場。
那人們會關注哪些方面?
首先是名校的申請成功率。現在各地報志愿統計數據缺失,學校申請成功率很難計算,那很可能會演變成自主招生申請人數和申請成功率為標準。自主招生是對現行統一高考招生按分數錄取的一種補充,90所知名高校在2013年靠自主招生錄取了2.5萬人。衍生出的,人們還會關注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其次是招生院校的特性。高校同質化是考生不愿報考的主因,而特定行業高校的生源通常極為優質,有的專科院校錄取分遠超本科院校,也證明了考生的關注點已經脫離了單純的被錄取。
還有就是整個考錄過程的公平。這其實已是長期被關注的點,但是這次改革提出的素質考核和日常成績考核之后,考錄公平問題會再度被社會關注,因為僅憑國務院和教育部的一紙通知不可能杜絕招生腐敗,更何況這些腐敗絕大多數是滋生在地方保護主義的陰影下的。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