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河南省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意見》。《意見》對健全教師交流機制提出了明確要求:加大對本行政區域內教師資源的調配力度,推動校長和教師在城鄉之間、學校之間合理流動,逐步擴大交流比例;積極推行校長任期制和輪崗制,加大優質學校校長和中層管理人員到薄弱學校交流任職的力度。
河南省對推進教師交流工作一直十分重視,2005年,河南省就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河南省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具體措施,包括實行城鎮中小學教師到農村任教服務期制度、實施“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服務計劃”和“大學生志愿服務貧困縣計劃”等。其中,任教服務期制度要求城鎮中小學教師晉升高級教師職務、參評優秀教師、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等,須有在農村學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經歷。
近年來,河南省教師隊伍的補充和交流機制逐步完善,教師素質不斷提高。各地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措施,不斷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合理增加教師編制。二是加大補充新教師力度。近兩年全省大多數市、縣都采取公開招錄的辦法,補充了一批中小學教師,并且向農村傾斜。三是全面開展教師交流。通過實施新任教師到農村任教、城市教師支援農村教育以及縣域內教師交流制度,極大地促進了教師在城鄉學校之間的相互流動。四是加強教師培訓。通過實施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名師培育工程、國培省培計劃、骨干教師培訓等,培訓了一大批農村中小學骨干力量。
在實際工作中,各地還創造性地實施了城鄉教師交流和城鄉學校結對助學制度,開展了教師統一調配、“百校千師手拉手”、“城鄉學校結對幫扶”等活動,有效促進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進一步提高。
鄭州市在全省率先開展城鄉教師交流和城鄉學校結對助學制度, 全市共有342所學校的2363名教師參與了城鄉教師交流,農村學校共派出268名教師到市直學校跟崗學習、培訓提高,城鄉教師資源共享機制全面建立。
在師資調配上,南陽市打破原有的校際界線,實行教師統一調配,確保弱校每個年級都有強校教師任一門主要學科。同時強校向弱校派駐業務副校長、教導主任、政教主任,主管弱校的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工作。名校的骨干教師到被幫扶學校任教,在職稱評定、晉職晉級上優先考慮,確保強校教師到弱校任教的勁頭不減,工作成效不減。
鶴壁市針對農村學校教學質量偏低的現狀,以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工作突破口,先后選派500多名城鎮優秀教師到農村支教,150多名農村學校教師到城鎮學校頂崗學習。組織開展“百校千師手拉手”活動,從全市城鎮學校中遴選50所優質學校、500名骨干教師分別與兩縣三區50所農村薄弱學校、500名農村學校教師進行結對幫扶。
中牟縣則從幫物、幫教、幫師三個方面著手,啟動“城鄉學校結對幫扶工程”。城區8所優質學校與16所農村薄弱學校結為幫扶對子, 89名城區骨干教師與農村教師結對,形成了城鄉一體、共同發展的局面。2007年以來,中牟縣招聘新教師1082名,其中80%分配到農村中小學任教;選派188名校長和教師到農村邊遠學校支教,同時邊遠學校也選派200名教師到縣城學校跟崗學習。幫扶、交流機制的落實,有力地促進了城鄉學校共同均衡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2007至2010年,河南省組織城鄉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5萬余人次。通過實施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名師培育工程、國培省培計劃、骨干教師培訓等,培訓了一大批農村中小學骨干力量,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2009啟動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每年從優秀大學畢業生中選聘1萬名特崗教師到農村任教。
河南既是人口大省、又是教育大省,受社會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影響,教育發展還不均衡,農村教育相對薄弱。站在“十二五”這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河南省將進一步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的力度,切實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措施,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水平。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