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鄭州市發布的《2010年鄭州市中初等教育統計公報》顯示,自2008年以來,市區中小學的平均班額持續“增肥”,入學壓力日益增大。
此前,鄭州市宣布所有初中分校都改制完成并停辦5所公辦“初中分校”,但是這一規范中學辦學行為的舉措卻加劇了一些鄭州市民對于孩子今秋面臨“上學難”問題的擔憂。
于是,在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背景下,這場由公辦分校停辦引發的利弊之爭仍在繼續。
高收費的名校分校被取締卻難聞家長叫好聲
這幾天,聽到鄭州正式停辦名校分校的消息,家住鄭州北環博頌路文華小區的鄧女士為孩子升初中的事情更加焦慮。
“其實現在不僅僅是‘入學難’,上熱點學校也就是所謂的好學校更是難上加難。”鄧女士告訴記者,因為孩子今年“小升初”,她和丈夫從去年開始就托人找關系,并制定了一份“作戰方案”:先選擇局屬的熱點公辦中學,不僅收費低,而且教學質量好;如果進不去,再選擇名校所辦分校,盡管收費較高,但是由于和名校間的聯系,質量也不會差。
“本想多花點錢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但是現在分校停辦了,我們只剩下最難的一條路走,擠破頭去爭一個熱點公辦中學的名額。萬一擠不上,去了薄弱校,多對不住孩子啊。”
3月下旬,鄭州市教育局宣布停辦鄭州市第三中學分校、鄭州市第八中學分校等10所學校。至此,初中分校在鄭州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而從2002年鄭州市出現首批公辦學校分校起,這種“民辦公助”、“公辦民助”等多種形式辦學的“改制校”就廣受詬病。
“主要是一些名校把辦分校變成了‘斂財工具’,很多分校不按招生計劃招收學生,或者私自截留計劃招生,使我們這些普通學校的生源得不到保證。”鄭州郊區的一位中學校長告訴記者,分校可以打著名校的牌子,按照民辦學校標準進行高收費,一時間分校遍地開花。
根據相關政策,分校必須達到相對獨立的標準方能創辦,但此前鄭州市區存在的分校,在校址選擇上或用本校的部分校舍、或占用校辦工廠、或租用房屋辦學、或“一校兩制”混合編班;在教學上,分校的學生與本校學生共用活動場地、實驗器材和教師;在管理上,也多是由校本部派去領導管理分校。
據了解,由于名校通過辦分校的方式拓寬了教育經費籌措渠道,獲得了更多的資金支持,發展十分迅速。反觀那些原本比較薄弱的學校,由于缺乏資金且發展較慢,生源流失嚴重、教師流動較大,導致學校聲譽日益降低。兩相對比,義務教育就陷入了“強校更強、弱校更弱”的惡性循環,校與校之間差距越拉越大。
基于這種問題,教育部2008年要求規范公辦學校開辦的義務教育階段分校。當年,鄭州市區的初中分校全部停招,符合轉為民辦條件的5所分校更名并轉為民辦,并設置了兩年過渡期,以便分校能夠確保在校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改制校成立之初,在緩解學生擇校壓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鄭州大學社會學教授紀尚德說,公辦學校無法達到全部令家長和學生滿意,從而發生了家長寧可掏高價選擇非公辦學校求學的現象,也導致了公辦學校民營化的出現。然而義務教育的特點是強制性和免費性,辦分校顯然不能緩解“擇校熱”,通過高收費的方式配置優質的義務教育資源,只會造成更大的教育不公平。
然而,近幾日,在記者走訪中卻發現很多家長并不認同教育局此舉,多數人的理由是“名校分校雖然收費貴,可是能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叫停以后,沒有關系,怕花錢也找不到孩子讀好學校的門路了”。
好學校成為“拼爹”的另一戰場
家長們的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的。
4月11日,鄭州八中的一間普通教室內,70多個課桌把原本不大的空間擠了個滿滿當當,從講臺往下看,黑壓壓的小腦袋一片。
作為鄭州市最好的初中之一,鄭州八中30個班級里,容納了2000多名學生,平均下來,每個班級人數都在70人左右。
按照國家規定的小學不超過45人、初中不超過50人的中小學班額標準,這所學校班額早已嚴重“超標”。
在鄭州,班額嚴重超標的并不只有鄭州八中一所。鄭州市4月6日公布的《2010年鄭州市中初等教育統計公報》顯示,鄭州市市區小學有176所,平均班額達到56.73人,市區初中有53所,平均班額達到55.42人。
“以往來看,與熱點學校每年招生都人滿為患形成明顯反差的是,一些薄弱中小學校常常是門前冷落,校舍和師資沒有被有效利用起來,名校和非名校在招生上日益明顯的兩極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河南教育學院的孫新成副教授說,現在,隨著城市入學門檻的降低,外來務工子女在鄭州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不斷攀升,導致現有的學校資源遠遠不能滿足人口擴張,而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讓越來越多“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加入到一年一度的“小升初”擇校大戰中。
“上了好初中,以后上好高中、考好大學才有保障。”鄧女士說。
根據鄭州市小升初入學政策,小升初入學堅持免試、相對就近入學的原則。然而,很多家長為了孩子能上個好學校,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每到升學季節,一些“有能力的人”不惜找門子、批條子、送票子,想方設法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在熱點學校里,儼然就是“拼爹”的又一戰場。
學區制改革能否為擇校現象“降溫”?
事實上,針對家長們“選擇好學校、接受好教育”的迫切愿望,鄭州市教育部門目前正在開展一場旨在推動教育均衡化發展的學區制改革。
具體內容是:市區開展“學區制”試點。鄭州市將實力不同的學校劃進13個學區,在學校隸屬關系不變、法人不變、編制獨立的前提下,學區內學校實行實質性聯合辦學,互派師資、統一教學、資源共享、捆綁考核。
參照這一模式,市內各區至少各設立一個小學學區試點,積極開展基礎教育各階段同層次學校“老校+新校”、“強校+弱校”等模式探索及“教育聯盟”、“強校托管”、“強校兼并”的試點運作。
“實行學區制意在建立更為合理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田保華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家長真正選擇的是學校的管理、教學以及師資,學校之間如果達不到教師水平、管理思路的均衡,很難讓家長對每所學校一視同仁。而通過學區內各項資源的共建、共享,進而實現優質資源的快速擴充,能夠使得學區內擇校現象得到有效緩解。
“把每所公辦學校辦好,讓學生享受優質均衡的教育,是政府的責任,而僅僅通過學區制改革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化還遠遠不夠。”鄭州市的一些教育專家認為,在城市框架的不斷拉大、市區人口不斷增多的背景下,鄭州市教育基礎設施長期投入的不足和優質教育資源缺乏,導致了鄭州教育正陷入到一場“陣痛”當中。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鄭州市區要新建61所小學,然而,當初規劃的許多學校,能夠如期開工建設的寥寥無幾,欠賬越來越多。這也的使得鄭州中小學校數量一直增長緩慢。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鄭州市區有小學176所,在校生219426人;初中53所,在校生95993人。與2008年全市市區小學共有166所、初中58所相比,市區新添10所小學和1所高中,而初中數量出現下滑,減少了5所。
根據測算,若將市區中小學班額控制在小學45人、中學50人以內,“十二五”期間市區應新建中小學校142所。
4月12日,來自鄭州市教育局的消息稱:鄭州市區今年計劃新建、改擴建33所中小學校,新建、改擴建119所幼兒園。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