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手投足,焦羨琪依舊孩子氣十足
他從2045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考入本碩連讀少年班
他很少報課外輔導班,自認為最大的導師是興趣
核心提示
12歲讀大學?這個小孩不一般。
新近公布的西安交通大學本碩連讀少年班錄取名單中,鄭州中學共有6名同學榜上有名。其中,12歲男生焦羨琪更是以全國第二名的好成績,從2045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笑傲江湖”。昨日,記者在鄭州中學見到了他。
他耍萌
和記者對話,“萌小子”打起了“太極”
平頭,戴著有黃色條紋的黑框眼鏡……出現在記者面前的焦羨琪一張娃娃臉,沒有喉結,個頭比一般12歲的孩子要低,連說話也細聲細氣的。不過,可不要小瞧了他,他可是“猴精猴精”的。
“你有多高啊?”“別提了,這是我心中永遠的痛啊……”焦羨琪雙手遮臉,做無比痛苦狀說,“還是不告訴你了。”
“你眼鏡多少度?”“你戴戴試試就知道了。”焦羨琪說著,摘下自己的眼鏡和記者交換。記者親自感受了一下:“200多度?”“差不多。”
“你爸爸媽媽做什么工作?”“哎呀……挺復雜的……媽媽以前是老師,現在嘛……”記者提出采訪他的家長,他一臉驚慌:“能不能不采訪?你們給我媽多打一分鐘電話,我就少玩一分鐘!我媽規定,我玩時不管誰打電話找我,電話打幾分鐘,就要從我玩的時間里扣幾分鐘。”
采訪時,他不時偷瞄記者的記事本,一旦出現他認為“糗”的字眼,馬上就話鋒一轉,講起別的。
他經歷
9歲讀初中,孤身到鄭州求學
焦羨琪老家在開封。從幼兒園開始,他就對數學有著莫大的興趣。“幼兒園就開始學數學?”記者問他。“幼兒園最少要教1加1等于2呀。”他噘著嘴說。但是,當記者想從他嘴里套出更多“情報”時,他再次打起了“太極”。
小學四年級時,年僅9歲的焦羨琪參加了鄭州中學初中部的創新班考試,并順利通過。“就知識水平來說,他當時的水平讀初中完全沒問題。但年紀這么小,會不會不適應?我們學校也有過很多討論。”鄭州中學副校長耿寶柱介紹,“最終我們認為,讓那些能跑的孩子回去繼續學走路,也是一種教育不公;給能跑的孩子創造環境,讓他們能夠跑得更快、更穩,這是我們教育者應該做的。”
就這樣,焦羨琪孤身來到鄭州開始讀初一了,每周只能周末回家和親人小聚。“住校第一天,我哭了一晚上,想家,想媽媽。”他說,“但是第二天就不哭了。”當時的具體情景,焦羨琪沒有細說,但從班主任吳紅霞老師講的故事里,可以窺見一些端倪:“焦羨琪剛入學時,他在數學課上為大家出了一個謎語,‘來到鄭州中學——打一數學術語’,謎底是‘分母’,足以表達他初次離家的感受。”
他回應
“我不是天才,方仲永才是”
小學跳過五、六年級,現在又跳過高中部分,直接以初中生身份“進軍”全國知名的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焦羨琪是真“天才”,還是僅僅屬于“超前學習”?
“我不是天才,方仲永才是——不過嘛,我肯定不會學他的。”焦羨琪這句話說得很認真。顯然,他知道王安石的《傷仲永》,也知道那個天才是如何隕落的。
從小到大,焦羨琪不像其他孩子一樣,被逼著在各種輔導班之間穿梭奔忙。他很少報課外輔導班,僅因為興趣上過奧數和英語班。
在初中,雖然年紀最小,他學習起來也毫無壓力,作息規律跟其他同學一樣:早上6點起床,中午午睡一個小時,晚上10點準時上床睡覺。課余時間,他特別喜歡打乒乓球,體育也不錯。
焦羨琪自認為,最大的導師是興趣。他對數學和物理、化學特別感興趣,也樂于花時間在里邊鉆研。媽媽給他辦了一張書店讀書卡,他有空就泡在里邊,“看得最多的是科普類讀物,其他方面也都涉及一些。”他說,“我特別感謝我的老師,感謝他們的引導和點撥。”
解疑
自主招生
能否借鑒“天才少年”式選拔?
“年少而才高的人特別多,但這些人成年后不得意的也特別多。所以,面對那些‘早慧兒童’,需要各界的善待。”班主任吳紅霞老師表示,她特別關注學生精神層面的發展,注重讓學生全面發展。
高校“天才少年班”從上世紀70年代末萌芽,經過新奇與喧囂,也曾飽受質疑,現在僅剩西安交通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所大學還在堅持做。經幾十年摸索、發展,其選拔人才的模式,能否給自主招生和高考改革提供借鑒?
鄭州中學初中部教務主任張謙老師稱,西安交大少年班選拔學生,獨立于中、高考之外,分初試和復試兩個階段,初試為筆試。復試有4個模塊,分別為非智力因素測試、身體素質測試、學業能力測試和綜合素質面試。其中,身體素質測試采用“一票否決制”,也就是說,不管學生成績多么優異,如果身體素質不達標,將不會被錄取——這一點,在學生身體素質日漸下滑的當下,顯得十分有借鑒意義。同時,復試中對于學生情商、智商、人格、心理等多方面綜合素質的考察,也是一張普通中、高考試卷難以企及的。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