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鄭州驟然降溫,一天之內步入深秋。一大早,鄭州市101中學(原鄭州鐵中、鄭鐵一中)門口,來了一群古稀之年的“老學生”——鄭州鐵中1963屆的30名同學。
50年前,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50年后,皓首相聚,白發同窗致青春!
昨天,大河報記者用鏡頭、用筆、用錄音設備,記錄這場相見的點點滴滴,紀念一代人的青青子衿,留下大河報忠實讀者的溫暖瞬間……
□記者王魯峰劉學增文許俊文攝影
相認
記不得的是姓名忘不了的是容顏
“你說,我是誰啊?”
“你還記得我不?”
“哎呀,上學時多好啊。現在一頭白發,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你是陳九蓮?”
“你是王笑南吧?上學時坐前排,白白凈凈,瘦瘦弱弱,老請病假,一考試卻總是名列前茅!”
“你王瑞琴啊,咱們的老班長嘛!”
…………
校門口深秋的風,涼得沁骨。這些滿頭白發的老人,忙著相認,全然無視寒冷。高中畢業50年,整整半個世紀,滄桑經年再聚首,哪能不激動?
凝視,辨認,大喊一聲名字,握手,緊緊擁抱……
相認之后,當年的“小伙伴兒”又開始笑著“數落”對方的陳年囧事。四個頭發花白的老姊妹,仿佛又變回了青春歲月的“小女生”,你挽著我的胳膊,我拉著你的手,訴說著當年的舊時光……
相扶
50年前手拉手50年后手挽手
寒風中的相認,整整持續了一個小時。反復催促中,老人們才結伴走向會議室。
上樓的臺階一共有80多個,71歲的李月來攙扶著72歲的趙玉金,一步一步向上,中途還停下來歇了好一會兒。趙玉金心臟不太好,李月來專門負責在聚會期間照顧她。
他們的背影,是溫暖,是憐惜,是濃得化不開的同窗情誼。
同學里來得最晚的,是已經78歲的石建略,班里的老大哥。他的行動已經不太方便,平時常常要靠輪椅代步,很少再出遠門。
他兒子告訴記者:“老爺子早上6點就起來了,一直嚷嚷著要出發,但考慮到風大天寒,怕他的身子骨吃不消,所以才晚點兒送他來。”
大哥趕到,立即被溫暖包圍。兒子的攙護工作,也被幾個身體好的老同學搶著“代勞”了。
相聚
帥哥美女、人肉搜索,老學生愛用新潮詞
“同學們注意,現在開始點名……”在母校的會議室,聚會從點名開始。這和53年前,他們剛入學時何其相似!兩個相隔半個世紀的點名,中間沉淀的是綿長的思念與真摯的情誼。
每位同學都收到一個信封,里邊裝著照片和通訊錄。當年的黑白畢業照,很容易就把他們的思緒鏈接到了50年前。
連鄭州市101中學現任校長康午生也是無限感嘆:“你們畢業50年,我出生50年……”
雖然都是古稀之年,但“老學生”們不僅思維活躍,而且語言風趣新潮。
“王老師是當年有名的帥哥,如今風采不減當年。”70多歲的張文民,這樣介紹當年的副班主任、物理老師王立軍時,引發大家一片熱烈掌聲。當年的學校團委書記郭立堂,面對當年的學生,也是激動不已。
車廣選姍姍來遲。他一走進會場,張文民又說,“老車可是發動‘人肉搜索’才找出來的”,再次引發爆笑。
50年后再相聚,每找一個人都要花好長時間。47人,聚齊的有30人,不容易!
相憶
水紅花“代食品”,他們共同的記憶
“我們的鄭州鐵中,歷史悠久啊。”參觀校史館,王笑南如數家珍地向記者講起了母校。
鄭州市101中學是鄭州市歷史最悠久的中學之一,鄭州市第一個地下黨組織中共鄭縣黨支部就在該校建立。
它的前身是1929年創建的平漢鐵路鄭州扶輪中學,1930年改為鐵道部立鄭州扶輪中學,新中國成立后又改名鄭州鐵中、鄭鐵一中等。80多年的崢嶸歲月中,幾代師生,輾轉辦學,弦歌不輟,桃李滿園。世界飛碟射擊冠軍巫蘭英,就是該校優秀校友之一。
鄭州鐵中1963屆的同學,在高中讀書時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秋收之后,全國都在找玉米根、小麥根、橡子等,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自己動手,自做自吃。
李月來告訴記者,水紅花“代食品”,是他們這些同學的共同記憶。那時候,他們從鄭州周邊找來水紅花,在操場上加工成代食品,供全校師生充饑。
忍饑挨餓,但求知若渴。50年的歷史大變革中,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向母校、向社會交出了一份優秀答卷。
相約
還有一群老同學,愛你滄桑的容顏
“還能彎下腿的,蹲在前面。”合影現場,不知哪位同學的話,讓人群爆出一陣笑聲。當幾個滿頭白發的“女生”蹲在前面,一群皺紋密布的“男生”站在后面,快門按下,歲月被定格在這一瞬間。
激動、高興、懷念的氣氛貫穿這次相聚,但也有略帶傷感的時刻。“我們班已經走了三個了。”班長王瑞琴輕輕告訴記者。
養生,成了聚會上討論熱烈的話題。因為他們約定,以后聚會要常常舉行,每個人都要先把自個兒的身體給養好了!
當年的班主任裴元佑和魏素芝也送上寄語:“唯一可以讓我釋懷的是,你們個個都是事業有成,兒女繞膝,闔家安康!”
“如果可以,請你多多打開你房間的門窗通通風,然后放一盆剛剛開放的鮮花,讓你的房間充滿清新,你會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美好!”人在上海不能趕回相聚的李鼎根,寫來了長長一封信。
是啊,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
當真是,“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當你老去,發鬢斑白,還有一群老同學,愛你滄桑的容顏……
聚會驚喜
航天老戰士的大河情緣
這一群老人,是大河報的忠實讀者,老朋友、老粉絲。
昨天一大早,大河報記者聽聞消息,趕到聚會現場后,就被大家的熱情包圍。“你們是大河報的啊?我們家訂了好多年,天天看啊。大河報好看!”老人們很高興。
王笑南告訴記者,從大河報創刊第一天,他就開始訂大河報。這么多年,一直在品讀,在關注,見證了大河報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成長過程。他深為河南這一張文化名片自豪。
“你們是大河報的?咱可是多年的老朋友啦!”張文民更開心,“我不僅是大河報的讀者,照片還上過大河報呢。”
原來,1961年8月,張文民從鄭州鐵中投筆從戎,和另外兩位同學一起參軍,到如今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貢獻。
1966年10月27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成功進行了原子彈、導彈結合試驗。在酒泉衛星基地,“河南兵”是主力軍;“兩彈結合”試驗時,榮立集體一等功的發射二中隊,大多是河南人;擔任發射手的“七勇士”之一徐虹,就是咱鄭州人。
退休后回到鄭州的航天老戰士們,和大河報初次接觸在2003年前后,當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尋找來自河南名為“徐虹”的老航天人,由于沒有聯系方式,遲遲沒有著落。后來,大河報特地登了一篇尋人啟事,最終牽線搭橋,幫他們聯系上,從此也和這群河南航天老戰士結緣。
之后這么多年,航天老戰士們的聚會,大河報記者都會去采訪報道,并互相結下深厚情誼。
“今年10月份,我們還要聚,你們可一定要來啊。”張文民替他那一幫老戰友,提前給大河報記者送上了“請柬”。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