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給中小學生減負,我們出臺了那么多的措施,為何負擔越減越重?那是因為我們從內心里不敢減!”近日,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典型經驗現場研討會在湖北省襄陽舉行,國內眾多教育專家、學者,為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把脈”。
會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關于教育改革的論述,成為專家、學者們關注的焦點,紛紛建言獻策。
國家督學、貴州省教育廳副廳長李奇勇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小學生負擔越減越重的原因是沒有內在的動力,“當下我們教育的出發點是學得越多越好,既然如此,為何還要減負?”
他認為我們極需要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比如改革學習的內容,減少必修課,英語選修即可;將部分課程合并,如將理、化數合并;保留并側重語文和歷史學科。其次,他建議縮短學制,從幼兒園到高中實行義務教育,加起來不要超過13年,以避免“多”學和“苦”學。
對于高考改革,專家、學者們普遍建議:不取消統考但可縮小范圍,改成高考一年兩次統一時間,統一試卷,在全國范圍舉行,一次高考分數兩年有效;高考科目要“瘦身”,只考三門課,全國取消教輔材料,不進行任何范圍的補課。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吳景松提出,在全國教育改革試驗區建立智庫,為教育綜合性改革出謀劃策,引得共鳴。
會上,部分專家學者的發言頗為精彩,記者集納如下。
考試大國難成人才大國
楊春茂(教育部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四年前,楊振寧帶著八個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來到北京八中,學生們回答說中國為什么沒有諾貝爾獎時,學生們說是因為諾貝爾獎沒有考試。從這一點看,我們是考試大國,不是人才大國。
有統計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共有3300名的高考狀元,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狀元是行業的領軍人物。一味追求考一百分,便不可能創新!我們老師的學科知識沒有問題,是學習方法出了問題。
素質教育,我們喊了那么多年,但不少教育工作者并不清楚它是什么。我歸納起來一共有五種素質:第一是身體素質,第二是科學素質,第三是藝術素質,第四是信仰素質,第五個是人文素質。我們的教師應該培養學生這五方面的素質,堅持真善美愛這幾個價值標準,只要有這幾種精神,人要成才便不難。
為中小學生減負?我認為唯一的出路是發展職業教育,如果我們讀職校的學生畢業后順利就業、拿到不錯的薪水,為社會所認同,那么學業負擔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生二胎”事關學校布局
李曜升(中國教育報刊社黨委書記、社長):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關于教育改革的論述集中在42條,包括三大部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招生教育考試,實行管辦評分離。
除此,決定各個部分也間接地講到了與教育有關的內容。如第46條講計劃生育,關于生二胎的政策,這個涉及到學校的布局;第23條講完善城鎮化,里面提到農村轉移人口戶籍制度的改革,這關乎教育制度的布局;第15條談到學校的去行政化,還有第13條講學校的創新等,都是事關學校長遠發展的大事。
湖北“酒”好還需吆喝
劉青春(湖北省教科所所長):樊城區的“三究四學”課堂教學模式內容,得到了全國教育專家的認可。實際上,湖北省不少地區的教育改革措施,很好地解決了當下教育難題。
但是很可惜,他們的影響并不是很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認為還是沒有借助好媒體的力量——總之,湖北的“酒”好,還需要適度地吆喝,讓更多人知曉,吸引更多人的關注,相互學習借鑒,更好地輻射優質資源。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