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已交付的半潛式鉆井平臺中,中國占據30%的市場份額。全球海洋工程裝備的設計建造向中國轉移的發展趨勢不可逆轉
為打開海外市場企業借“外腦”
609個子系統、1萬余個控制和報警點、80萬米電纜、4.6萬個機械完工點、3萬多根管路、762家供應商……“興旺”號像一頭鋼鐵巨象,矗立在煙臺芝罘灣碼頭。
日前,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興旺”號歷經35個月建造后,如期交付使用。其最大工作水深1500米,最大鉆井深度7600米,將在世界海況最惡劣的挪威北海開始深海探油之旅。作為全球綜合性能最高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它是由“深海工程與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核心單位之一、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主導,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高校、研究院所參研的全球資源集成系統,是代表國家協同創新能力的鼎力之作。
在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對其北海22座平臺的“月考”中,“興旺”號多次名列前茅,數次被評“月度最佳平臺”,獲得國際主流市場認可。海洋工程是一項國際化產業,在“國際賽場”上嶄露頭角的是代表國家實力的“國家隊”,其背后的巨大力量來自協同創新。
因為缺少核心技術和基礎設計能力,中國海洋工程企業吃了很多虧。“因為無法按期交付訂單,我們不得不按合同賠償船東。主要因為我們的設計和技術實力不強,對項目缺乏整體認識,”中集來福士總裁于亞說,“海工企業的競爭市場只有國際,沒有國內,因為目標客戶都一樣,只有一流的企業才有市場,二流企業很難得到發展機會。”這需要企業借助“外腦”,與國內外相關領域最高水平的高校院所協同創新。
“中國智造”敢為天下第一流
兩年前,哈爾濱工程大學聯合國內船海領域最高水平的企業和高校院所成立“深海工程與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面向深海工程裝備、高技術船舶、共性前沿技術三大創新任務,提升服務海洋強國戰略需求的能力。該中心和中集來福士探索了有組織、有分工、有動力機制的深度融合。這種上有國家戰略需求、下有業界發展需求、中有動力機制驅動的多邊協同產生的效果很快得以體現。
作為我國唯一國家級的海洋石油鉆井平臺研發中心,“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的目標是掌握核心知識產權,它得到了“深海工程與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的全力支持。在7名學術委員會成員中,有三名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包括海外專家團隊“學術大師”威廉·韋伯斯特。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船重工702所等協同創新中心單位為企業解決非對稱平臺船體水動力分析技術、動力定位及系泊系統設計和分析技術、挪威北海標準下的振動噪聲預報及控制技術等諸多關鍵問題,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校長夏桂華說:“高校是知識創新體系的主力軍,其優勢在于基礎研究與關鍵技術攻關;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其優勢在于直接對接市場。以企業為主導,將校、企、院所深度融合,才能讓創新的‘花’結出具有產業價值的‘果’,發揮更大作用。”
從建造“外殼”,到擁有“核心能力”,從“購買技術”到“自主設計”,從“首制”到“批量”,中國海工高端裝備制造向深海邁進。在當今世界工業格局中,中國的份額、角色已發生重大轉變,更多一流的項目可由中國主導。想讓高端制造業在世界上有更大話語權,突破機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關鍵,這需要大型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的拉動和高水平高校、研究院所的推動。于亞對此的看法是:“在高端產業鏈中協同創新,形式、內容、意義、價值都不一樣,創新的目標、定位、手段都不同以往,從敢為天下先,到敢為天下第一流,這不是關起門來自己評價,而是世界主流市場的評價。協同創新不僅是一種愿望,更是一種需求,這種‘核聚變反應’的成果是代表中國力量的‘中國智造’。”
技術優劣中國工程師說了算
中國海洋工程走向深海,依然困難重重。于亞說:“高端海工裝備制造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船東拿著極其苛刻的條件,把訂單嘗試性交給制造企業;第二階段將訂單交給制造企業,但同時會保留足夠的風險成本;第三階段是獲得跟其他國際海工巨頭一樣的待遇。目前我們正處于第二階段。”在這項海洋工程領域開創性的事業中,國家和企業都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戰略性成本”。
中國將“高端裝備”制造業列為戰略新興產業。高端與低端不僅是一架波音飛機換8億件襯衣的區別,更是500萬個零件與一塊布料的區別。以科技引領的高端制造業處于制造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具有技術、知識密集,附加值高,成長性好,關鍵性強,帶動性大等特點,代表著整個制造業的走向,對整個社會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具有巨大拉動作用,這是一盤大棋。
在高端海工裝備事業發展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師是參與國際競爭最寶貴的資源。6年前,哈爾濱工程大學碩士畢業生李磊加入中集來福士“水動力項目組”時,組里只有兩個人。在一個個平臺項目的歷練中,李磊成長為研發部負責人。目前,該團隊已壯大到70余人,是國內海洋工程企業中針對半潛式平臺基礎設計及研發最大的技術團隊。
海洋工程企業要想與國外平等對話,自主設計的能力非常重要。“興旺”號在答標書時拿到國外的設計圖紙,中集來福士的研發部門對基礎設計進行必要的校核,從源頭上減少了企業冒險的幾率。“不能人家說什么就是什么,自主設計能讓我們掌握話語權,提高核心裝備的國產化率,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整個產業發展。我們進行民族自主設計品牌的研發,項目設計經驗越來越豐富。”李磊說。
像李磊一樣參與到“興旺”號平臺項目建設的,還有百余名哈工程畢業生。作為國家三海一核(船舶制造、海軍裝備、海洋開發、核能應用)領域最大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學校將為海洋工程領域輸送大量急需人才作為協同創新的一部分。很多畢業生成為技術團隊和行業的領軍人物、“可靠頂用”的“國家工程師”。他們希望像西方同行那樣“輸出智慧和設計,包括標準和體系”。而這些期待和努力聚集的能量,將推動中國更堅定地走向深海。
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新發現油田來自海上,預示著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將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在全球已交付的半潛式鉆井平臺中,中國占據30%的市場份額。全球海洋工程裝備的設計建造向中國轉移的發展趨勢不可逆轉,以深海鉆井平臺為突破點的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正迎來一個欣欣向榮的黃金發展期。(通訊員 唐曉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